生态文明润泽大美包河

15.05.2015  11:42

  生态是生存之基,环境是发展之要。

  当前,合肥正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致力把合肥打造成为全国最美的省会城市之一。

  绿色,是合肥的靓丽名片;生态,是合肥的不懈追求。

  包河区“拥三圩、襟五河、带一湖”,是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区域和主阵地。近年来,包河区深入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就是增添发展后劲、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努力构建水绿交融、鸟语花香、品质生活的城市空间,着力把包河区打造成合肥的“中央花园”。

  风帆扬起,破浪有时。去年,滨湖湿地森林公园成功晋升“国家级”;今年,合肥滨湖湿地生态修复和公园建设项目成功摘得有着“中国城市环境奥斯卡”之称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字号头衔熠熠生辉的荣光之下,激荡的是包河人拥抱生态文明、放飞绿色梦想的万丈豪情。

  水绿交融 城湖共生

  清晨,淝河的生态公园,处处枝繁叶茂、绿色满眼,像一座天然氧吧,早起的人们在这里惬意地锻炼。不远处的动车疾驰而过,公园犹如一条“会呼吸的绿飘带”,呈现在旅客的眼前。绿色,已成为弥漫包河区的主色调。

  以做大绿量、提升档次为导向,以“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社区生态化”为目标,包河区写就了一篇锦绣“绿”文章。

  ——“以城区绿化学沪杭、农村绿化学苏北”为标杆,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持续大力度、高标准推进绿化大会战、森林增长、公园提升、水岸绿廊、两型(绿色都市、田园生态)社区绿化“五大工程”。

  ——实施绿化保洁一体化和市场化、央企认建认养义务植树基地、租地费用“稻谷定价法”、异地合作造林等措施,积极开展优质花卉苗木引种试种,着力在增绿添彩、增量提质上下功夫。

  ——创新养护管理机制,将林木管护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整合资金,加大造林绿化养管投入。率先成立绿化管理处,实行属地管理、扁平化管理、精细化管理。

  ——激活各种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实施以林招商、以商兴林,全区共有20多家专业大型绿化企业,林业总产值近百亿元。

  数字显示,2012至2014年,包河区累计完成植树造林3.85万亩,新建绿化面积138.9万平方米,连续三年荣获“合肥市造林绿化工作先进县区一等奖”。

  包河区面向巢湖,治水是必须破解的难题。通过产业发展、污染排放上做“减法”和生态保护、环境改善上做“加法”,包河区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科学治水新路。

  ——淘汰污染产业,推进工业区转型升级,减轻巢湖及入湖河流的水质“负担”;抓截污,实施市政管网雨污分流、河道整治等水环境治理工程,力争“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巢湖”。

  ——率先推行“河长制”管理工作,推行“一河一策”,实施水质监测、水岸清理、污染源治理、市政管网建设、生态修复等工程,同时实施工业减排、节能绿色、扬尘管控、绿化生态、空气净化、尾气达标6大工程。

  ——建成巢湖首座藻水分离站,派河口站和打捞系统提升工程科学有序推进,迈出了巢湖蓝藻综合治理的历史性步伐。

  同时,包河区以PM2.5和PM10治理为突破口,通过控燃煤、抑扬尘、治尾气、淘汰旧锅炉等举措,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出真招、出重拳,消除群众的“心肺之患”。

  错位发展 三圩放彩

  包河区拥巢湖水面70平方公里,湖岸线16.8公里,沿湖面积达56平方公里的大张圩、牛角大圩、东大圩,是合肥重要的生态屏障。

  “建设城郊型乡村,既要符合城市的功能定位,又要体现乡村的基本元素;既要以城带乡、加速城乡一体,又要以乡美城、满足城市的功能需求。”基于这样的共识,包河区坚持“国际眼光、国内一流”的标准,按照“三圩彼此错位建设、三圩与周边项目差异发展”的思路,致力于把“三圩”打造成为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三颗明珠”。

  2012年8月,包河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建设正式启动。公园突出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两大主题,坚持“自然、生态、野趣”理念,建成城、湖、岛、山、河、桥、路、林八种景观,把1.5万亩人工林区成功地打造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成为“城市走进森林、森林拥抱城市”的典范之作。

  ——突出生态优先,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实施丰富植被、恢复湿地等工程,植物由原来的十多种增加到280多种,更成为近百种动物的天堂;保持原有水系形态、保护原生植物,减少人工雕琢痕迹;生态公厕全部配套污水处理系统,大型配套、餐饮、停车服务等项目全部布局在林区之外。

  ——突出规划先行,建成三级绿道体系。建成了我省首个三级绿道和三级驿站体系,被国家林业局列为2014年唯一实践案例向全国推广。三级绿道总长度72公里,一级绿道是观光电瓶车道,二级绿道是自行车道和游船水道,三级绿道是游步道和木栈道,组成完整的内部交通网络。以绿道布局为主线,设计形成三级生态驿站(服务)体系,形成了服务半径科学合理的服务体系。

  ——突出公益为本,惠及广大市民。公园坚持为民建、让民享,永久免费对外开放。开园3年多来,累计接待游客达636万人次。调查显示,游客对公园的综合满意度达到91.54%。

  滨湖国家森林公园闪亮登场的同时,东大圩和牛角大圩也精彩绽放。

  东大圩建设坚持经济与生态并重,发展与保护同步,跻身国家4A级农业生态旅游景区,成为合肥的“后花园”和“会客厅”,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其中,大圩葡萄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识。

  牛角大圩以生态农业为主题,以鱼塘、河流湿地和田园风光为主体,园内水相连、路通达、林成片,四季花海景观极富震撼力,借鉴北纬31°区域知名古桥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造型改造完成的枫桥、太平桥、广利桥引人驻足,园区已经从昔日易涝贫瘠之地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水上洲岛、生态田园”。

  今年,苏拐、塘拐项目作为“三圩”建设的“一号工程”正深入推进。

  一个“绿色环保、城湖共生、宜业宜居”的人居空间正渐次铺展,湖光山色、渔帆点点、白鹭齐翔、芦苇摇曳的生态美景尽收眼底。

  生态旅游 民生普惠

  良好生态产品是最大的民生福祉,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

  今年2月,全长155公里的环巢湖大道建成通车,像一条翡翠项链,将湖边的山、岛、泉、洞、园串联起来,组成了一幅奇妙的山水画卷。

  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日前,首届骑行巢湖“文明旅游”公益活动启动仪式暨合肥市第九届“春色滨湖”旅游文化节开幕式在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举行。广大市民和游客可尽情饱览环巢湖黄金湖岸线的“湖光山色”,到岸上草原、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踏青写意”;也可赴环湖三圩、“胜日寻芳”,或细细品味缤纷的“炫美之夜”,领略包河厚重悠长的“人文雅韵”,尝鲜安徽早餐第一街的“千香百味”。

  生态文明深入人心、文明旅游处处可见。

  近年来,包河区注重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打造生态休闲产业链,形成了创意、生态、休闲一体化的大旅游格局,把生态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成为全省深度拓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典范城区。

  ——发展生态农业游。规范土地流转,开展经果种植,成立果树研究所,引进新品种,将草莓、葡萄等瓜果采摘期从全年3个月延长到10个月,带动了农家乐、民俗文化休闲等同步发展。

  ——培育苗木花卉业。实施云苗北上工程,探索建立与西溪湿地、云南世博强强联手的合作机制,引进培育近10家精品花卉经营企业,全区逐步形成经果、苗木、花卉种植3大绿色支柱产业。

  ——打造休闲度假区。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不断丰富16.8公里黄金湖岸线旅游资源,形成森林游、采摘游、湿地游、水上游、文化游体系,打造“环巢湖国际旅游目的地核心区”。

  ——提升旅游文化层次。对宋氏旧居和卫立煌故居修旧如旧,推进生态旅游品牌化经营;深入挖掘赤阑桥文化、包公文化,搜集整理大张圩自然人文资源,提炼了有巢氏、潮城寺等人文典故和神话传说。成立专业队伍,推进旅游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市场化。

  合肥首届花卉节成功举办、春秋季花海得到社会各界好评、大圩美食村一期建成开放、环巢湖国际马拉松赛保障有力、巢湖围堰湿地投入运营……今年以来,包河区旅游业呈现井喷态势,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7亿元。

  今年,包河区将实施“创5A行动计划”,力争未来几年创建2个以上5A级旅游景区项目。同时,提升打造罍街、中隐于市、后街、斗梁城等项目,加快绿地半生缘、贡街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打造1~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街区,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留住城市记忆”载体。

  绿色引擎 翥梦前行

  “有土皆绿、是水皆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这是美丽合肥的愿景,也是包河全区上下的奋斗理想。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在生态建设全面推进中,包河区锤炼出了一支有着“铁人精神、铁军作风”的干部队伍。

  ——速度与激情碰撞。成立环巢湖生态建设·包河“三圩”建设领导小组和“三圩”建设指挥部,以“铁军”精神攻坚克难,抢时间、拼进度、比质量。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一期45天建成,仅历时17个月便跃升为“国字号”森林公园,成为国内从建设到申报成功历时最短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在藻水分离站建设上,当国开行二期其他项目有的还处在论证阶段,该项目已经初步建成运营,成为进度最快、手续最完善、成效最明显的项目。围绕每个“五一”“十一”节点,倒排工期,倒逼推进,不断形成建设高潮,实现滚动建设,积小成为大胜。

  ——创新与超越并行。从杭州西溪湿地、上海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到烟台龙湖葡醍海湾、丽江古城,包河人始终以开放的胸怀,见贤思齐,等高对接最先进的建设理念和成功案例,采取“拿来主义”,站在巨人肩膀上超越。同时,以顾问咨询、委托设计等方式,聘请高水平专业人士,参与规划、设计、指导和评审。“一部两办”组织领导体制、“现场办公、每日调度、短信日报”现场调度制度、滨投集团投融资、印象包河旅游公司投资运营机制……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保障项目建设高品质、快速度推进。

  ——历练与成长同步。生态建设白手起家,各责任单位现场负责人在实践中逐步积累了规划设计、投资管理、施工组织、营销策划等经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指挥部成员单位从主要负责人到现场项目负责人,人人手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担子,令出必行,坚决执行;始终主动作为,不讲条件、不讲困难、不讲客观,以“不达目标誓不休、上下同欲者必胜”的信念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设进度。包河区坚持“大局至上、贡献为先、吃苦为要”的用人导向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营造了一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绿色GDP”成为牵动包河区可持续发展的“引擎”。2014年,全区实现GDP659.2亿元,增长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0.6亿元,增长18.8%;财政收入35.6亿元、增长1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3亿元、增长14.4%;规上工业增加值116.6亿元,增长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6亿元,增长18.1%。包河区在“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排名一年跃升7位,由第63位上升到第56位。

  今年一季度,包河区实现GDP134.9亿元,增长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6.94亿元,增长16.4%;财政收入11.1亿元、增长2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4亿元、增长2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6亿元,增长13.1%。

  滨湖临江,湖城共生,一个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生态包河正完美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