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春,中部崛起的森林城

02.06.2015  11:55
   中国绿色时报6月2日报道(记者 丁贤生  李松龄  通讯员  殷勤)  中部崛起,首要生态崛起。
  屹立于赣西的经济中心城市宜春,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制胜一棋。
  生态崛起,首要绿色崛起。
  尽管她并不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城市,但绿色一直是宜春市不变的追求。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等国家级荣誉收入囊中的宜春,2013年再次出发,朝着国家森林城市激昂迈进。
  绿色崛起,首要林业崛起。
  秉承着江西重点林区的优势,宜春市以“创森”为平台,大力开展造林绿化,积极构建“城乡森林化、通道林荫化、水岸绿茵化、农田林网化、森林网络化”的森林生态网络,实现森林覆盖率增长4.19个百分点、林地面积增长2.58%、活立木蓄积量增长24.13%、活立竹蓄积量增长22.42%“4个增长”。
  山青峦翠、天蓝水碧。宜春,正以绿色的音符,奏响优美的乐章;以其迷人的姿彩,展示独特的魅力。一座绿色、生态、文明、和谐的森林城市正迎面而来。
   师法自然,打造赣西山水林城
  “创森”,宜春底气十足。
  宜春山水如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下“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诗句。充沛的雨水、分明的四季、丰富的资源,让宜春这座山水之城具备了“创森”的先天优势。
  在优势助力下,2013年1月,宜春站在了“创森”的起跑线上,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战役。为运筹帷幄、实现目标,宜春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创森”领导小组,确定把森林城市创建列为党政一把手工程,纳入对各县(市、区)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邀请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宜春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2020)》,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唐守正率领专家组进行评审;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模式,本着长年绿化、多渠道融资的原则,强力推进,确保了“创森”高规格推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投入。
  宜春“创森”谋划了什么样的蓝图?
  宜春市林业局局长吴依群表示:“严格按照《规划》总体要求,宜春全面整合各类自然资源,重点保护宜春的山水城市格局,构建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网络,形成‘一核三团,四轴七廊,三林多点’的宜春市域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
  一核,是指以宜春市中心城区的城市森林为中心,打造主城区内袁山、化成岩、凤凰山等8座天然屏障,建设枯桐岭、白鹭岭等城市绿地公园。
  三团,是以地形地貌、资源优势、发展趋势、城市定位、建设特色等综合因素,将中心城区以外的9个县(市)划分为3个组团。组团各有侧重,分别开展油茶、中药材、组团名特优果木等经济林基地建设;进行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发展毛竹产业;重点发展花卉苗木产业。
  四轴,是以自然景观为主,在赣江、锦江、潦河、袁河4条主要河流两岸营造滨江景观林构成的生态景观轴,同时,保育水系生态资源,作为市域主要的4条水系生态廊道。其中,中心城区重点打造“四脉一江”,通过做好滨水公园绿化,展示城市景观风貌。
  七廊,是指宜春境内京九铁路、浙赣复线、昌铜高速等7条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绿色廊道,构架起宜春市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
  三林,是指防护林、商品林、景观林三林共建。
  多点,主要打造市域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生态文化主题园、村镇周边等呈点状分布的生态建设地带。通过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发挥其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森林生态屏障、保护生物多样性、满足人民休闲旅游需求、丰富森林生态文化内涵等主导作用。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纲领。不难看出,宜春科学布局,重在结合自身实际,以突出自身特色为原则,着力打造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安康幸福、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宜居型国家森林城市。
   大刀阔斧,精心构建生态网络
  “创森”,宜春魄力十足。
  为了成功打造中部最佳宜居城市,宜春大刀阔斧,累计投入资金37.69亿元,始终围绕打造“城乡森林化、通道林荫化、水岸绿茵化、农田林网化、森林网络化”的“五化”要求,构建起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实现中心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5%,主要河流水质达国家标准,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100%……
  ——以点支撑,着力打造城乡亮点。
  按照“显山、露水、透绿、出新”的要求,在中心城区投入资金6.4亿元,完善提升城区“13579”绿色工程的基础上,又投入21亿元资金,建设了宜春花博园、禅博园、宜阳森林公园、北湖公园、渥江湿地公园等一批规模大、品位高的精品绿化工程。目前,中心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5%,绿地率达到41.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55平方米,形成了“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景观格局。
  通过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全市建成了5个省级城市森林公园、2个全国绿化模范县(市)、3个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个省级森林城市、20个省级绿化模范单位和39个省级森林乡镇。
  在进一步绿化美化乡镇的同时,搞好村庄的房前屋后绿化,以发展果园、竹园、桑园、药园、花园“五小园”为重点,建设了104个省级森林村庄,打造了“十圈多点”的城乡绿化新格局。
  ——以线延伸,精心构建网络屏障。
  对穿越市域内的沪昆、赣粤、大广高速公路,以及320国道、105国道为骨干的交通要道进行绿化、美化,高标准构建绿色通道生态网络,成功打造了“春有花、夏有果、秋有色、冬有绿”的绿色通道长廊。目前,全市共完成、提升高速公路绿化257公里、国道绿化190公里、省道绿化596公里。
  对平原县(市),在阡陌交错的埂、渠、沟、堤、路上,构建以杨树、椪柑、池杉等为主的农田防护林网,重点打造4个农田林网示范县(市),农田林网控制率高的达到71%。
  以市域内主要河流走向,构建“四横九纵”绿色生态长廊。在原有绿化基础上,建设更加完整的生态防护林带,重点打造赣江、袁河、锦江三大水岸绿化精品。
  通过精心构建,宜春拥有功能更为完备的通道、农田、水岸3个绿色生态网络。
  ——以面覆盖,巩固提升绿色板块。
  在山区丘陵地区,围绕“六大生态安全源”,加强森林资源的源头管理,以及袁河、锦江、修河等河流源头的生态保护,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全市列入补偿的生态公益林面积达497.67万亩,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37.36%。
  市政府加强天然阔叶树保护,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禁止采伐天然阔叶树实施细则》,对天然阔叶树实行全面禁伐;强力推进封山育林,下发了《封山育林管理办法》,对靖安县、宜丰县、袁州区和明月山风景区等重点地区实行全面封山。对市域内的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通过这些措施,重点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充分保证和发挥生态安全源的生态主体功能。
  完整的森林生态网络优化了投资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为加快宜春绿色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以民为天,生态经济实现共赢
  “创森”,宜春动力十足。
  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宜春坚持生态林业民生林业齐抓并进,始终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以“创森”拉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林兴民富,推动了油茶、毛竹、花卉苗木和森林旅游四大产业快速发展。
  油茶产业发展迅猛。宜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油茶规模提升产业化水平的意见》,充分利用宜春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高产油茶。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油茶林面积达235万亩,其中高产油茶林基地面积65.05万亩,均居全省第一位。油茶产业年产值达24.87亿元,促进农民增收7.5亿元。全市10个县(市、区)中有8个列为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县。袁州区荣获“中国名特油茶之乡”称号,丰城市荣获全国首个“高产油茶之乡”称号,江西星火农林科技、丰城御润坊、万载茂林3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油茶科技示范园企业,占全省的1/3。
  毛竹产业稳步推进。依托丰富的毛竹资源,宜春在实施毛竹丰产林培育的同时,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毛竹林面积达383.34万亩,“中国竹业龙头企业”达13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家,产值亿元以上的竹加工企业10家,竹产业实现产值107.58亿元,促进农民增收30亿元。铜鼓江桥公司的竹键盘、江西飞宇集团的古典竹家具、宜丰康替龙公司的竹地板等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市场新宠。全国3个“中国竹产业集群”县宜丰、奉新列入其中,这两县还被评为“中国竹子之乡”。
  花卉苗木产业方兴未艾。近年来,以江西省提出建设“赣西千里花卉苗木走廊”为契机,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2014年,全市苗木花卉总面积43.5万亩,苗木花卉省级龙头企业7家,种植户2665户。其中:万亩以上的8户,实现总产值33.4亿元,促进农民增收3.3亿元。全市5个苗木场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质量信得过林木种苗基地”和“全国特色林木种苗基地”。
  森林旅游产业逐渐兴起。宜春凭借进入航空时代和高铁时代这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和交通便利条件,结合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大力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以明月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九岭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龙头,天柱峰、三爪仑、阁皂山其他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为支点,以绿色文化为主体,整合月亮文化、红色文化、禅宗文化等资源,做大生态旅游品牌。仅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2823.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14亿元,促进农民增收21亿元。
  以民为天,不仅要为百姓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还要让更多的百姓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增收致富。只有充分享受生态红利,“创森”的步伐才会越走越快。
   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入眼入心
  “创森”,宜春底蕴十足。
  竹文化、花文化、树文化、禅文化在这里融合,沉淀出浓厚的生态文化底蕴。注重文化传承的宜春,坚持把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化作为“创森”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建设完善一批生态教育平台,让生态文化入眼更入心。
  投资800多万元,新建占地149亩的宜春自然博物馆,用丰富的各类型标本和现代模拟生态技术,在1600平方米的空间里展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让人们从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博物馆先后被列为全国林业科普基地、江西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江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竹文化博物馆。此馆以展现竹的自然发展史与文化发展史为两大主线,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布展方式,通过实物陈列、图文展示、声光电技术等多种形式,向观众呈现一个生动丰富的竹文化世界,展示宜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除此之外,各县(市、区)同样注重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宜丰县投资6000多万元新建的竹博园,与丰城市新建的森林生态文化展示馆及生态文化长廊,已经成为展示宜春生态文化风采的重要窗口之一。投资4亿元建设的宜春花卉园艺博览园,成功举办了江西省第三届花卉园艺博览会,进一步提升了宜春生态文化形象,打响了宜春生态品牌。
  通过了解生态文化,市民们耳濡目染,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生态文明意识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创建之中,形成共享共建的良好氛围。
  如今,每年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市、县四套班子领导和机关干部集体参加新春植树活动已形成惯例,从而掀起一年一度的全民义务植树高潮。宜春各部门、企业、社会团体通过以资代劳、绿地认建认养、保护古树名木、门前三包、绿化宣传等形式,农村群众通过参加生态工程劳动、农村房前屋后植树、四旁植树、承包造林、培育苗木或花卉、经营管护森林等形式,参加义务植树,建设“情侣树”“巾帼林”“绿色养老林”“共青林”等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文化传承林。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全市有370余万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尽责率超过96.7%;建设义务植树基地579个,领导牵头办绿化示范点315个,绿地认建认养2.9万人。
  “让城市走进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而今,绿色已成为宜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王牌”。宜春“林水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的生态格局越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