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生态学理论推进林业产业升级

23.04.2018  17:07

      ——《中国林业产业生态转型研究》读后

      林业产业原先关注的是资源约束,强调的是森林采伐量不宜超过森林生长量的原则。采伐、加工剩余物丢弃和污染物排放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则并未引起管理部门及业界的足够重视和警觉。林业产业关注生态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提出的是生态平衡理论,强调林业产业应该把生态平衡作为追求经济效益的一个约束条件;接着提出了生态与经济都是目标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强调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具有同等重要性;现在认同的是系统性和逻辑性都更为完善的生态文明理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在全球化时代,生产性资源的相对不足是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加以解决的,而生态性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问题是无法通过国际贸易加以解决的。所以,林业产业需要按照产业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进行适宜的技术创新、制度完善、能力建设和产业升级,推进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生态转型,解决资源利用不充分造成企业收益减少、污染物采用末端治理方式造成企业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污染治理成为生产环节,使林业产业具有新兴产业的内涵,使林业产业的发展符合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要求。

      于畅、程宝栋和周泽峰合著的《中国林业产业生态转型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一书,就是论述林业产业如何实现生态转型的一本专著。该书也对林业“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作出了较为完整的回应。我认为该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系统地介绍了环境管理领域的前沿理论——产业生态学。二是以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和解读宏观政策与微观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地介绍了制浆造纸产业的发展现状、重点造纸企业的绿色生产模式、造纸产业的环境政策,我国造纸产业在日趋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下进行生态转型的历程。三是综合运用产业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基于生态效率的数据包络模型和脱钩指数等一系列方法,以林业产业中的造纸产业和人造板产业为例,探讨林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林业产业生态转型的路径和策略。

      该书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对我国造纸产业从行业整体水平、省际生态效率两个层面进行实证研究,评估了16个造纸大省的生态效率水平和全要素增长率,并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第一,中国造纸产业生态效率的损失并不是经济效益的不足,而是水资源消耗过量和污染排放过量造成的,其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是影响造纸产业生态效率的首要因素。第二,更高的环境标准和更为严格的环境管制措施不仅不会阻碍造纸产业的发展,而且还会促进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追求规模效益乃至经济效益,提高污染治理的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此外,作者运用脱钩指数方法分析了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的产业增加值与环境压力的分离关系,得出该产业的重点是控制废水排放量的结论。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和人造板产业生态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作者提出了加快人工林资源建设、扩大原料来源渠道;提高环保标准,加快提升创新水平;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等政策建议。这些研究发现和政策建议可为政策制定者调整产业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该书介绍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其他研究人员进行类似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该书是林业领域首次系统采用产业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资源环境约束下林业产业生态转型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多学科视角研究林业产业如何实现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证研究上都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李周 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