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安徽文创惊艳北京文博会
9月11日,为期三天的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京开幕,包括安徽在内的23个省区市组团参展参会。
上午九时,展馆甫一开门,位于8号馆进口处的安徽馆就被一波客人团团围住,徽墨、歙砚、宣纸、竹扇、铜刻……省内14家企业及安徽博物馆带来了自己的明星产品,受到一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助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今年安徽展馆以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为主题,各类非遗产品不仅有特色,有文化,有好评,更有前景。
“连续五年来北京参加文博会,越来越想来,通过展会,安徽的文化产品可以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不仅有助于传统技艺获得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可,也有助于非遗传的下去,走的更远。”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歙县古城墨砚博物馆馆长胡秋生表示。
从事制磨行业超过40年,胡秋生制作的墨砚曾出口日本、韩国等东南亚等多个国家,获得海外市场的广泛好评。这次来北京,他不仅带来了数种磨砚产品,把自己刚毕业的儿子也带了过来,“制砚既讲究刀法,也讲意境,带着儿子来感受一下博览会的氛围,希望他将来能更好地继承这门手艺。”胡秋生表示,于他而言,磨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物件,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和社会责任。
与胡秋生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文年,今年,张苏笔庄的展台被布置在古城磨砚对面,一笔一砚,相映成趣。
对于参加过旅游展、非遗展、深圳文博会等多个展会的张文年来说,参展已经驾轻就熟,但来北京还是第一回。这一次,他不仅带来了羊毫、狼毫等经典款,还带来了张苏笔庄的创意产品—可替换笔头的毛笔,供有不同需求的顾客选用。
谈起毛笔制作,张文年如数家珍,“根据不同用途,毛笔可以用兔毛、羊毛、黄鼠狼毛,经过六大工序制造而成。”张文年表示,此次来参展,也是希望宣笔制作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越走越好。“宣笔传承了几千年,中国人用它写字、作画,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本身。”
优化升级文创产业
近年来,文创产品热度不减,文化衍生品类型也广受追捧,原创作品、具有鲜明地域和一定文化内涵的衍生品成为市场的“宠儿”。安徽博物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近年来研发推出一系列作品,两次带到文博会,取得不错成效。
安徽博物院文化服务部主任叶新琼介绍,今年安徽博物院带来“徽州古建”、“画意新安”、“徽风皖韵”、“画魂玉良”等八大系列近四百件文创产品,“依托馆藏文物,联合“徽字号”企业,选定具有故事性、观赏性和名人性的经典藏品进行开发,一方面具有品牌原创性,另一方面,也具有文化内涵。”
据了解,今年已经是安徽博物院第二次来京参展,去年带来的丝巾两天不到就一售而空,期间还进行了一次补货。今年新增了“徽州古建”和“画意新安”量大系列,更注重设计的精巧和精美,布展期间就有不少市民前来询问。
“依托展览,我们把徽派古建筑上常用的元素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像‘事事如意’水果叉、‘独占鳌头’发卡以及徽州家训书签等等,更有审美意味,也更接地气。”叶新琼表示,安徽博物院目前已经跟徽字号企业建立联系,未来要进一步挖掘藏品内涵,把文创产品做成系列,“在细节上下功夫,最大化传递文物背后的内涵,让参观者不仅能在馆内看到文物、感受文化,还能把文化记忆带回家。”安徽文化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通过北京文博会这个平台,安徽正着力发展壮大新业态,挖掘展示传统文化魅力,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在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升级的道路上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