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探新路

08.03.2015  12:27

  粗放难以为继,“重量”更需“重质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提质增效新常态,农业发展在取得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等一系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生态环境“硬约束”增强等新挑战。依靠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代表、委员的共识。

  “粮食虽然实现了‘十一连增’,但必须看到,我国粮食生产方式依然较为粗放,在耕地和水资源双重约束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亟须改变。 ”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夏涛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生产目前仍处于靠化肥、农药和大水漫灌来提高产量的粗放生产阶段。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亩均化肥用量21.2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倍,粮食生产依然没有摆脱“大农、大水、大肥”的特征。这样的粗放发展方式直接导致土壤地力的衰减,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严重影响耕地产出。夏涛认为,“农业发展必须由注重产量的粗放发展方式转向更加注重效益的集约发展新阶段。

  “在当前背景下,中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可以说切中要害、正当其时。 ”全国人大代表张曙光认为,破解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瓶颈,关键在于尽快实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提倡绿色理念,插上科技“翅膀

  “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无论方式怎样转、无论结构怎样调,都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调低了、耕地调少了。”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认为,要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增产模式攻关的全过程,实现科技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据了解,我国从今年开始进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计划力争到2020年,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努力提升土地产出率、投入品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这一目标,赵皖平表示,要在“三推”和“三控”上下功夫,推广高产、高效、多抗的新品种,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推进耕地的质量建设,大力推广控肥、控药、控水等节本增效的技术。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要更加注重效益,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全国政协委员赵韩表示,目前,国际市场很多农产品价格要低于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并不强。粮食安全不仅仅是数量安全,还包括质量安全和经济安全。他建议,通过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来降低农产品成本,还要靠技术创新改变生产模式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从根本上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

  “给农业和粮食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全国人大代表、种粮大户徐淙祥眼中,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确保粮食安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加快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坚持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为农业插上有力牢靠的‘翅膀’,保证农业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

  探索融合发展,打造“六次产业

  此次“两会”上,“六次产业”成为农业领域代表、委员议论的“热词”。据介绍,这一概念最早由外国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指的是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1+2+3”等于6,“1×2×3”也等于6,“六次产业”给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

  “过去讲农业只讲从种到收,利润有限,现在则要从田间到餐桌,延伸农业产业链,让农民享受到全产业链的增值。 ”在全国政协委员王鹤龄看来,发展“六次产业”,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借助拉长的产业链条细分出更多的环节和就业岗位、增收机会,创造出很多新型业态,成为新的增长点。

  “政府要通过财政支农、税收减免、金融支农、价格支持等手段引导和激励农业及关联产业各类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于勇认为,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要在观念上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还要实现经营模式、体制、方式等方面的突破。要从过去的一家一户分散式经营到新型、多元化经营模式,更多地发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同时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多做文章。

  “从我国的农业发展实践来看,把农业升级为‘六次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赵皖平代表建议,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借助订单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手段,通过新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开发,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聂扬飞 吴林红 黄永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