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近日在我省芜湖市有关工作信息上作出批示

09.12.2015  11:55

 

11月3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在《芜湖市探索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新方法》的信息上批示:“安徽芜湖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创新城市民族工作,大胆探索民族工作的新机制、新思路、新办法,他们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芜湖市探索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新方法

                       

芜湖市是发展较快的长江中下游城市之一。全市有47个少数民族成份,常住人口约2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万人左右。作为全国第四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芜湖市牢牢把握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机遇,围绕加强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工作重点,积极创新,扎实实践,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城市民族工作道路。

一、以构建“八项机制”为抓手,推进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打造两“中心”、多平台协调服务机制。成立了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回民事务服务中心,将其作为市民委对外延伸的服务窗口,秉承“亲、诚、惠、实”的服务理念,面对面、心贴心地为少数民族群众民族成份变更、政策法律咨询、流动少数民族子女就学、居住证办理、法律援助、茅盾纠纷调解、回民殡葬一站式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被少数民族群众称为值得信赖的“娘家”。

二是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服务管理共享机制。依托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和“易户网”服务管理平台,全市各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服务管理实现了“实时共享”。

三是完善多渠道帮扶救助机制。连续3年对少数民族低保特困及低收入家庭信息情况进行梳理,跟踪统计并建立台账,将少数民族群众重大危急救助及服务纳入全市救助体系。开辟绿色通道,使遇到意外事故的群众能及时得到救助。

四是健全权益保障和民生改善机制。努力做好少数民族特殊需求的保障,新增清真超市、修缮清真古寺,划拨200亩土地,投资2000万元,建设回民公墓。连续3年举办“民族情·同心路”少数民族专场招聘会。市财政每年安排10余万元,对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实施牛羊肉价格补贴。

五是充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由在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群体代表参与的城管、公安协管员队伍,协助化解矛盾纠纷。定期召开民族关系状况分析会、矛盾纠纷排查会、相关事件通报协调会。

六是夯实社区民族工作基础。围绕“一区一品”目标,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引领创建工作在市区蓬勃开展,不断筑牢民族工作的基层基础。

七是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载体。开展多领域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全市公交车、出租车常年滚动播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口号。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组织开展民族知识有奖竞猜。

八是强化监督检查机制。统筹完善全市试点建设领导小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及民委委员单位工作机制,将试点工作纳入全市综治(平安建设)目标考核及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内容,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牵头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办,市人大、市政协进行监督检查。

二、以“示范社区”为引领,探索开展城市民族工作

一是鸠江区华强社区突出“以人为本”,扎实开展城市民族工作。依托“一站通平台”,建立少数民族居民信息库。在各片区建立以居民小组为单位的民族工作服务管理网络。将春节、中秋、国庆三个节日固定为少数民族居民走访日。利用社区工作者和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组织平台和资源,将日常服务管理分解到每位参与者身上,使人人都是服务窗口、处处满足服务需求。

二是弋江区兴隆街社区创新民族工作思路,精心打造  “HW互联网+”服务体系。“HW互联网+”服务体系(H是英文“Help each other”的第一个字母,代表互助意思;W是英文“web”的第一个字母,代表网格化意思),指用互助的精神,网格化的管理,互联网的支撑,+现有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如:“红云”党建服务,一站通、社管通、社区QQ服务群等,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综合性管理与服务,全面提升社区少数民族居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三是弋江区及所辖澛港街道以校地共建为抓手,努力推进民族团结建设。针对辖区内高校集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多特点,与安徽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签署校地共建民族团结进步合作协议,通过“学雷锋志愿者”协会、“向日葵”义教协会及“大学生嘉年华”等活动平台,利用大学生创业园基地,开展联谊、帮扶、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努力解决毕业生创业、就业方面遇到的问题。

三、以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贴心服务少数民族群众

一是提供基本信息服务。中心服务大厅绘制了市民委及市辖四区民宗局办公地点、路线交通图、新疆维吾尔族在芜经营者居住分布图及清真寺回民殡葬殡仪馆宣传画册,少数民族群众一进入中心,便可了解全市基本情况。

二是详细展示办事流程。将中心服务内容、办事流程、来访告知及有关规章张贴上墙,使来访者一目了然。对有阅读困难等特别需要的来访者,安排专人耐心介绍和讲解。

三是为流动少数民族子女开辟就学绿色通道。中心已与四区教育部门建立了“热线电话”,凡在芜申请办理居住证的流动少数民族子女提出的入学申请,中心会及时将有关信息传递至辖区教育部门,并协助办理相关入学手续。成立以来,中心已为流动少数民族子女30余人办理了入学手续。

四是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宣讲。为少数民族群众开设法制讲座,普及法律知识,受理法律援助,调处矛盾纠纷。全市近年来稳妥处理了多起涉及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