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来武脱贫记

12.06.2018  23:09

  今年47岁的王来武家住善厚镇凤台裴村,该村坐落在山坡上,村南村北都是山。裴村是移民村,因为前几年的土地增减挂项目,全村集体搬迁,村民住的是统一规划建设的标准房。条件改善了,村道修通了,骑上电瓶车不到半小时就能赶到集镇。

  王来武打小就生活在山里,有山里人的坚韧和直爽。父母养了四个孩子,王来武排行老四。初中尚未毕业,他就辍学务农。后娶妻江圣余,育有两女一男。孩子们纷纷到了入学的年岁,家里花费开销就大了,王来武顿觉肩上的担子重起来。“就是砸锅卖铁也得让儿女们读书!只有走出山里,孩子们才有好前程。”这是他人生唯一的信念。带着这种信念,王来武告别妻子儿女只身前往上海打工。文化不高,技术没有,他只能干干力气活,挣几文辛苦钱。

  可是好景不长,王来武患上了胰腺炎,为配合治疗还得忌口,大荤大素不能吃,他只好打道回府。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留守在家的妻子也是病灾多多,由尿结石转为双肾结石,后来又患上乙肝。两口子为治病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借了一身的债,原本尚好的家境滑入了贫困的序列。“那个时候真有点绝望,可是不管有多难,还得咬着牙往前走,我是一家之主,我一倒,家就完了。”谈到过往的岁月,王来武平淡的语气中透着几分坚毅。

  2015年,在动态调整中,王来武被评为贫困户。在镇村干部的宣传下,王来武知晓了一系列党和政府出台的帮扶政策,并充分享受扶贫政策的恩泽,尤其是健康扶贫“351”和“180”,让王来武如释重负,从沉重医疗费用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除了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也给三个孩子读书求学助了一臂之力。贫困出孝子,苦难出才俊。王来武的三个孩子读书很用功,堂屋的墙壁上贴满了奖状。2015年,大女儿超出一本分数线被北京中华女子学院录取,二女儿和儿子分别就读和县一中和善厚中学,成绩也是杠杠的。

  两个女儿在外读书,妻子在镇上陪读,王来武现在成了“留守父亲”,但一年四季他都是忙人。用他的话来说“不扶贫我要干,有扶贫我更要干。扶贫政策是根拐杖,一个人总不能老拄着拐杖走路。”春上,寒风料峭,他就开始早出晚归下网套,网上来的“咪咕浪”(一种野生小鱼)很有市场,价格也高。夏秋也是下网套的好季节,他白天干活,傍晚披着斜阳出去,总是踏着露水归来。

  王来武也是闲不住的人,俗话说,靠水吃水,靠山吃山。大自然的野生资源是对人类的恩赐,她给勤劳者带来许多生财之道。王来武是大山的儿女,他对家乡的前山后山均怀有厚重的感情。三夏酷暑,别人在家午休,他却顶着烈日钻进山里在乱石下翻找野生蜈蚣、挖掘葛根,有时运气好还能寻觅到几棵灵芝。他虽是“一介贫民”,但不失热爱生活的雅兴,他钟情于盆景艺术。冬季上山采药,一些怪石和长势奇特的树根在他眼里就成了艺术品,采回来培植和修葺,有人愿买就出售,无人问津自欣赏。“虽然发不了财,但鼓捣鼓捣,总能卖几个小钱补贴家用。家有金山银山,不如日进分文。”王来武说。

  为了能“日进分文”,王来武比过去更忙了,他感恩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但从内心来说不想睡在贫困簿上吃救济。他给自己算了一笔收入账:承包6亩田、产业扶贫资金、公益性岗位工资、金菜地坐地分红加上打工等收入,全年有近四万元的收入,完全可以脱贫了。他说:“戴上贫困户的帽子并不光彩,身上也有压力,我要凭借劳动的双手早日摘掉贫困户帽子。”(通讯员王智银)

聚山纳川 一马当先—马鞍山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编辑: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