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平——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我感到荣幸

24.11.2014  14:18

      王书平,男,1988年生,安徽省第6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11月18日上午,安徽省立医院一间病房里,26岁的安庆小伙王书平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表情淡然,胳膊上插满了输液管,殷红色的血液一点点注入到造血干细胞采集仪里;而与此同时,远在几百公里外的西安,一位50多岁的白血病患者正在等待这些鲜活的“生命种子”,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
      26岁安庆小伙捐献“生命种子
      上午十点左右,记者一行人赶到安徽省立医院,王书平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已经开始。病床旁边的一台造血干细胞采集仪轰轰作响,几个小时后,王书平的部分造血干细胞将会被提取出来,成为能够挽救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种子”。
      见有人来,王书平热情地和周围人打招呼,做房产销售的他似乎有着用不完的热情。即使此刻躺在病床上,他还时不时地说着一些玩笑话,逗得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没什么大事,就跟我平时献血差不多。我血管粗,也抽得快。
      “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通过注射动员剂,将王书平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再从他的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省立医院输血科副主任医生应美爱介绍说,采集到的血经过血细胞分离机的离心运动提取造血干细胞,等到提取完成,再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到王书平体内,整个采集过程将持续大约4个小时。
      “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我感到荣幸
      王书平,1988年6月出生,老家在潜山县,现居安庆城区,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房屋销售。今年的元月上旬,王书平正在云南惬意地进行着他梦寐已求的背包客之旅。一天,王书平接到来自市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称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匹配,征询他是否愿意进行造血干细胞的捐献。
      “说实话,当时接到电话感觉又惊又喜,就像中了彩票一样。惊的是,听说这是一件概率非常低的事,居然被自己碰上了;喜的是,2011年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时,我就做好了捐献救人的准备,可以让一个人的生命得以延续,这对于我本身来说,就是一种生命赋予我的荣幸。”王书平平静地说。
      当时在电话里,王书平就果断地答应了对方。在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里,王书平陆续做了高配、体检、复查。到今年的九月中旬,他收到了体检合格的通知,确定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11月13日,王书平住进了省立医院,开始接受动员剂注射,18日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这意味着,王书平成为了全国第4583例、全省第66例、全市第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而对于远在西安的一位白血病患者来说,这是一次生命的“馈赠”,她又有了再一次活下去的可能。
      “家人并不知道今天采集,怕他们担心
      对于王书平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决定,周围人都感到非常震惊,但都表示了支持,纷纷为身边这个善良男人“点赞”。为了让王书平在捐献时有个好身体,他的同事们还时常给租房的王书平送点蔬菜水果,让他加强营养。
      但是家里人并不同意,尤其是王书平的妈妈和奶奶格外反对。电话里,妈妈甚至“威胁”说要带着奶奶来城里找他,看住他,不让他去捐献。向来孝顺贴心的王书平何尝不能理解父母长辈的这份疼爱,为了做通家里人的思想工作,王书平专门让一个当医生的亲戚去跟他们从医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告诉他们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影响。在王书平的劝说和坚持下,家人最终同意了他的决定。
      但他并没有告诉家人干细胞采集就定在了本月的18日,从13日住进病房,在住院之前,王书平在网上就查了相关的资料,说头几天注射动员剂时会有一些不良反应,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就“欺骗”家人说,采集到这个月底才进行。“结束了再告诉他们吧,反正到时都做完了,他们也少操点心。”说着话,一直笑盈盈的王书平眼里泛着些许泪光。
      “别人也帮过我,让我感到温暖
      从14日开始,每天早晚注射两针动员剂,第一天还好,等到15日的夜里,王书平的腰部就开始发酸,几乎一夜无眠。“我知道这是正常的反应,过两天就好了。”即使再难受,王书平也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采访中,他反复说到的一句话就是,咱能帮上忙,那就帮点忙吧,反正对自己也没什么损失。
      这一次捐献,似乎是命运让两个陌生的人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缘分。但是对于王书平来说,这或许从他18岁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23岁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时,他的心里就已经埋下了将来某一天能够救人的愿景。
      采访中,了解到,这个乐观勇敢的小伙子生活中是一个热爱旅游、崇尚自然的“潮人”。这么多年,他到过云南,去过西藏,一路上,他免费搭过车、吃过饭,没地住了,当地居民就把他请进自己家里……
      因为受到过很多素不相识的人无私的帮助,用他的话来说,人与人之间,就应该在困难的时候互相搭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