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洪银在全省玉米机械化收获暨秸秆还田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11.10.2014  18:01
2014年9月26日   同志们:         “三秋”农机化生产的大幕已经拉开。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玉米机械化收获暨秸秆还田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政府秸秆还田工作座谈会及全国秋冬种工作和全省秋种视频会议精神,总结交流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的工作经验,观摩相关农机化技术的作业演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熟化技术,明确任务,切实加快我省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为促进我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推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作出更大贡献。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着重就玉米生产机械化和秸秆还田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充分肯定玉米生产机械化取得的成绩         玉米是我省第三大粮食作物,2007年以前,常年播种面积在1000万亩以下。随着玉米市场需求旺盛,价格持续攀升,我省玉米呈现供不应求、产不足需的趋势。为此,2008年我省启动实施了“玉米振兴计划”,把玉米生产摆上与“小麦高产攻关”、“水稻提升行动”同等重要的地位。各级农机部门积极应对,紧紧围绕玉米振兴计划,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着力解决玉米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重点是玉米机械化收获和标准化种植,有力的促进了玉米振兴计划顺利实施和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1. 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差距在缩小。 从我省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历程看,纵向自身比较,2009年我省玉米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只有41%,其中机收率只有13%,分别比小麦低53和82个百分点,2013年这两项指标已经分别达到65%和56.5%,与小麦机械化的差距缩小到30和41.2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其他作物的发展速度。从周边省份机械化发展情况看,横向比较,三大粮食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我省一直是小麦看河南、水稻看江苏、玉米看山东,2009年我省玉米机播、机收水平与山东分别相差39和41个百分点,2012年我省玉米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78%、45.5%,差距也分别缩小到16和34.5个百分点。从近2年的数据看,不仅差距在逐步缩小,而且呈现加速追赶的态势。         2. 成熟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在形成。 近几年,玉米主产区各级农机部门按照省局的部署,以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和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等农机化项目为抓手,注重农机农艺融合,依托“玉米振兴计划”核心示范区建设,组织玉米生产机械的试验选型,开展玉米生产机械化集成技术研究,在主攻玉米机收和机播、标准化种植的同时,还大力推广了化肥深施、土壤深松、高效植保、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初步形成了适应我省玉米生产实际,符合农艺要求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作业标准和机具配套方案,提高了玉米生产水、种、肥、药的利用率,挖掘了增产潜力。各地还发挥惠农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玉米生产机械补贴力度,提高装备水平,2009年我省玉米收割机保有量只有2000多台,2013年达到12000多台,增长了450%,为实施“玉米振兴计划”提供了坚强的物质装备支撑。         3. 关键环节机械化突破促进玉米生产在发展。 玉米机收和播种关键环节机械化的有效突破,大大加速了玉米生产的发展进程。一是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季节性用工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已经越来越多的决定着农民的种植意愿。由于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当然也有市场供求和价格、效益的因素,农民种植玉米的热情持续高涨,玉米种植面积也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2009年到2014年,我省玉米种植面积由1096万亩增加到1330万亩,5年间增长了21%。二是玉米单产增加。农机化技术的集成应用,充分发挥了玉米品种、光热资源、土壤、水肥投入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增产潜力,我省玉米单产由2007年的234.6公斤增加到2013年的336.1公斤,增长43%。全省出现了一批玉米千斤县和单产超过600公斤的示范片。         二、再接再厉,不断提升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质量         目前我省农机化进入中级阶段后期,正在向全面、全程机械化迈进。但是,粮食生产机械化仍将是农机化长期的重中之重。在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生产中,目前有两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一是南方的水稻栽植,二是北方的玉米收获。虽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玉米机械化收获已经取得有效突破,差距在缩小,但差距仍然存在,我们不能因此就有所松懈,要继续加快推进玉米机收,力争到2017年玉米机收水平达到80%,尽快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1. 培育机收市场,保障机手效益。 在玉米收获机具、技术成熟,机收作业市场初步形成的形势下,我们还要适时转移工作重点,把精力更多的放在玉米机收市场的扶持、培育和规范上。一是要加强对玉米机收市场的分析研判,准确掌握玉米收割机的数量、分布、作业价格、效益等相关信息,加强机具的组织调度。特别是今年河南、河北、山东等玉米主产区因旱灾造成玉米大面积减产或绝收,可能会使玉米机收市场产生波动。各地要准确掌握由此导致的收割机供需变化,及时向机手发布相关信息,引导机械有序流动,合理安排跨区入境的外地收割机,保证他们有稳定的作业面积和收入,保护农民发展玉米机械化的积极性。二是做好服务。特别是要做好作业信息、维修保养、技术培训、后勤保障等各项服务,解除机手的后顾之忧。三是维护好市场秩序,与公安、交通、乡镇政府密切配合,保障交通安全,打击欺行霸市、垄断市场、价格欺诈等不良行为,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2. 优化装备结构,提升服务能力。 各地要继续把购机补贴作为推动玉米机械化发展最直接的抓手,充分调动农民购置玉米生产机械的积极性。一是增加收割机数量。按现有收割机增速和机收作业增长,正常年景,玉米收割机基本满足需求,但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外来跨区作业机械,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机具数量不足的矛盾就会显现出来。二是加快播种机更新换代。秸秆还田的普及应用,离不开高质量的、高性能免耕播种机,特别是小麦产量越来越高,秸秆量越来越多,现有的小型免耕播种机无法满足秸秆还田条件下的玉米播种需要,亟需对玉米播种机进行更新换代,提高机播质量。三是提高装备水平。大力发展适应我省玉米生产农艺要求的大中型拖拉机、秸秆还田机、深耕、深松机、旋耕灭茬机等,提高玉米生产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引导玉米生产机械由数量增长向结构优化转变,推动玉米机械化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3. 发展服务组织,探索服务模式。 玉米主产区要重点扶持玉米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做好玉米大县、大户与农机大县、大户的对接,引导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订单作业,实行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种、统一机播、统一田管、统一机收等一条龙、区域性跨区作业服务,提高玉米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4. 注重机艺融合,提高作业质量。 一是与种植制度的结合。农艺要求玉米早播、晚收。玉米播种要立足早,在小麦收获后及时进行免耕贴茬播种,保墒情、抢农时、争积温。秋季要统筹玉米收获机械和小麦耕整地、播种机械的组织调度,确保在玉米晚收的前提下不影响小麦的适期播种。二是与玉米栽培技术的结合,要加强对机手的培训,力求按照农艺要求调整播种机行距和播种深度,做到适期、适量播种,提高作业质量。         三、认清形势,加快推进玉米秸秆还田步伐           今年午季我省实行了最严格的秸秆禁烧政策,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现在基本形成共识,实现秸秆禁烧,必须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而在秸秆综合利用的各种措施中,秸秆机械化还田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现实、最主要的手段。秸秆机械化还田,重点在皖北。一是从禁烧的压力看,皖北地区要高于淮河以南。根据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我省秸秆焚烧火点80%在午季、80%在淮河以北地区;二是从秸秆还田的难度看,旱地比水田要容易一些。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秸秆还田工作,今后要把农作物秸秆还田作为农机化重点工作,与“三夏”、“三秋”农机化生产一同部署、一同落实。         近期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农委、财政厅《农作物秸秆还田实施意见》,提出今年秋季的秸秆还田利用率要达到40%以上,2015年全年秸秆还田利用率达到50%以上,2016年达到60%以上的目标。各地要围绕这一总体目标,结合各自实际,确定本地区秸秆机械化还田目标任务。省局及时印发了贯彻意见,各地要立即行动起来,抓紧部署和落实。         1. 总结成功经验,增强发展信心。 玉米秸秆还田有许多优势。一是起点高,玉米收割机基本都加装了秸秆切碎装置,在收获的同时把秸秆切碎,既防止了焚烧,又为还田创造了条件;二是玉米地块相对较大,也较为平坦,有利于大型还田机械作业;三是玉米种植在旱作地区,与旱田作物接茬,便于还田;四是玉米产区大型机械数量较多,装备能力强。截至2013年底22个玉米主产区80马力以上拖拉机保有量占全省的78%;五是玉米秸秆本身便于切碎,相对于水稻秸秆,更易于还田;六是有成熟的技术和成功的经验。目前玉米秸秆还田的机具和技术、作业路线和技术规范基本成熟,外省和本省都有成功的经验。山东省与我省皖北地区在气候、土壤、种植结构上较为相近,2013年他们的玉米秸秆还田已经达到85%。我省阜阳市颍东区等地也在一些田块连续进行了多年的玉米秸秆还田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2. 用足用好政策,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用好购机补贴政策。国家购机补贴资金继续把秸秆还田机械作为重点,加大补贴资金分配比重。同时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实行累加补贴,调动农民购置使用秸秆还田机具的积极性,增加农机装备。二是用好作业补贴政策。秸秆问题的本质是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省政府已经明确各级财政对秸秆机械化还田实施补贴,补贴对象是实施秸秆还田的利用主体。各地农机部门要主动做好秸秆还田作业成本测算,当好政府参谋。并积极宣传这项政策,组织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集中连片作业,为实施好作业补贴政策创造条件。         3. 注重项目实施,搞好试验示范。 一方面,秸秆还田作业链长,与上茬作物收获和下茬作物播种密切相关,在技术选择上一定要慎重,各地都需要通过试验示范进一步完善技术路线,指导机具选型。另一方面,如何把各地点上和区域性的试验成果,在全省范围大面积运用,也还需要做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试验、监测工作。省局今年已经在农机化产业发展项目中安排17个县开展秸秆还田对比试验,其中有10个县是玉米主产区。希望大家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力求用科学、详实的数据,指导秸秆还田。         4. 完善配套技术,确保工作成效。 秸秆还田改变了土壤状况,改变了作物播种环境和生长条件,因此,生产上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技术跟进,绝不能一还了之。一是适度镇压。秸秆还田后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不利于作物种子生根发芽,因此,在播种时要根据土质、墒情等因素进行适度镇压,使土壤密实,防止出现“吊根”现象。二是定期深翻掩埋。目前农业生产在耕整地环节普遍存在以旋代翻的趋势,但旋耕深度有限,因此,秸秆还田的地块最好能够以2-3年为周期,进行深翻掩埋秸秆。三是及时、足量灌溉,以同时满足作物出苗生长和秸秆腐烂分解对水分的需求。四是科学施肥和病虫草害防控,防范农业生产风险。         5.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要在对比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印发明白纸等多种形式,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等各种手段,拿出禁烧的宣传攻势和力度,加大秸秆还田技术、机具及应用效果的宣传,让农民掌握秸秆还田技术内容和机具操作技能,认识到秸秆焚烧的危害和秸秆利用的价值,增强秸秆还田的积极性、主动性。         同志们,当前我省玉米机收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特别是机收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玉米秸秆还田,虽然不是新生事物,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也还是处在发展的初期,我们要精心组织试验示范,不断总结完善技术路线、作业规范和机具配套方案;广泛开展宣传培训,不断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农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应用水平,使之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力求开好局、起好步,夯实基础。力争玉米生产机械化有重大突破、使玉米的秸秆还田在整个农作物秸秆还田中走在前列,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实战经验,为实现我省粮食生产的全面、全程机械化以及秸秆的综合利用作出更大、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