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把脉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06.08.2015  19:14

      为扎实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在前期大量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于8月4日全天召开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组织校内外专家对55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次进行深度会诊把脉,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与学校定位和地方经济的吻合度、支撑度。淮北师范大学教务处长刘结平、阜阳师范学院教务处长时伟、蚌埠医学院教务处长吴俊英、蚌埠学院教务处长董毅、滁州学院教务处长李庆宏、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战略顾问尤德胜、安瑞科压缩机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朱学勇,教务处和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学院负责人,各专业负责人、学生代表等参加论证会。会议由党委委员、教务处长郭亮主持。

 

      上午8点,专家预备会在求知楼B101召开,党委书记蒋德勤亲临会议现场,对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拨冗为我校论证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表示感谢。他指出,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要符合学校定位,符合社会需求、企业需要,要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吻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希望校内外专家高度负责,站在学校的角度上,对我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把关诊脉;二是希望集校内外专家之智慧,实现人才培养的校企、校际深度融合;三是希望各学院领导和专业负责人要抓好落实,对照专家提出的整改意见,认真整改,切实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可行。

 

      预备会上,郭亮介绍了我校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的背景。学校从2014年9月中旬启动制订工作,经过对高校、行业、企业等深入调研,重点专业培养方案初审编撰,以及教育思想观念系列大讨论报告等系列过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初步完成,这是我校全体师生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他期望各位专家为我校人才培养方案认真“把脉问诊”,从学校办学定位和“基础知识厚、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创业能力强、敬业精神强”的创新创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入手,深入剖析人才培养方案,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方案的制订更为科学合理。同时,他对这次论证会的专家分组、评审要求,以及论证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说明。

 

 

      此次论证会共分五个会场同时进行,校内外专家对照《关于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指导意见》,在听取专业负责人PPT汇报和咨询的基础上,深度查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审表》中的评价标准与要求,在专业定位、行业需求、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多视角客观地对方案进行了评估和论证,形成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意见;在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特色凝练等多方面进行了充分研讨和论证,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下午4点,专家反馈会在新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召开,每个专家组组长都对本组论证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反馈。专家们一致对我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思想、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分类指导、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我校能够紧抓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积极引入行业标准和优质先进教育资源,方案总体设计目的性、导向性明确,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与学校办学定位高度吻合;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设计思路新颖,有利于落实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合理;方案在延续2010版“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合理设置,能够进一步促进学校的顶层设计落地。同时,专家也就方案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指出,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必须符合学校定位,充分体现学院办学特色,尽量突破专业同质化现象;课程设置宜精不宜多,要与培养目标相一致,能够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要由学院进行统筹规划,认真挖掘整合提炼;专业方向课程要依据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要能够体现专业服务面向,避免方向课程设置与专业趋同,方向课程门数要合理,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评价和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细化,毕业论文考核过于单一,要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多元化,要实施多样化考核;有些教材选用过于陈旧,周学时设置不平衡等现象,都需要进一步改进。最后专家们建议,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学院领导务必高度重视,认真加以指导和完善,要集全体教师之力予以优化完善。

 

      郭亮对专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他要求各学院和专业负责人会后认真总结专家意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不因人设课,按照学校要求的时间节点,完成培养方案的定稿工作,同时召开不同层面的会议,认真宣传学习反馈会精神。教务处也将积极整理和采纳专家们的建议,对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作进一步完善改进。

 

(责编:李刚 摄影:李刚 李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