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盲人大妈每年手缝200双“爱心鞋” 已坚持7年

10.10.2014  10:57

 

昨天上午,57岁的聂道美把家中刚收的稻谷铺在院子里晾晒后,坐在堂屋门口又开始做起布拖 鞋。“现 在 天 凉了,要抓紧多做些鞋给敬老院的老人们送过去。”说着,她把手里的针在头发上蹭一下,然后开始缝合鞋帮,熟练的动作让人根本想 不 到 她 是 位 盲人。自2008年 开始,聂道美每年都要做约200双手工布鞋、棉鞋和拖鞋,免 费 送 给 困 难 群体。

这家人命运坎坷

聂道美家在淮南淮河北岸一个叫陶小郢的村子,房子单门独院,门口是条约3米宽的土路,拐个弯通向不远处村口的水泥路。虽然聂道美双目失明,土路两侧也是田地和水沟,可她借着手中的探棍走路,速度并不慢,该转弯时也不用人提醒。“ 村里的路都走几十年了,根本不会走错。”聂道美对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说,家附近的房屋、道路都刻进了自己的脑子里,就像一张地图。

聂道美失明已有23年,那时她得了青光眼,因家里生活拮据,耽误了治疗,最终导致失明。同一年,她的丈夫因受刺激得了精神疾病,没过几年,儿子又患上肝炎,至今未能痊愈,这个家几乎塌掉。

2003年,政府为聂道美家办理了低保,虽然那时每月只有38元,多少也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压力。“ 现在家里三口人吃低保,每月有500多元收入了,加上田里再收点粮食,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聂道美边说边使劲用右手中指上的顶针将针刺穿鞋底,她捏着针头想拽出来,拽了几下没能拽动,只好用牙咬住针头拔了出来。

干农活毫不含糊

“我从2008年开始做鞋捐给灾区和敬老院、孤儿院,是为了回报社会。”聂道美说,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她从电视里听到这个新闻后,就想着要为灾区做点事。

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她拿不出太多钱捐赠,后来想到自己失明前会手工活,就让儿子陪她到街上买来做布鞋的材料,做了几十双布鞋通过当地政府部门捐给了灾区。

上午10点多,聂道美估摸着院子里晒着的稻谷得翻翻面儿,她放下手中未做完的鞋,拿着木铲熟练地翻动起地上的稻谷,让在底层的稻谷也能晒晒太阳。“ 家里劳动力少,农忙时我也要下田里干活。”聂道美说,虽然双眼看不见,可她干起活来一点也不含糊,家里一天三顿饭都是她来做,因为每次都是有规律地摆放,锅碗瓢盆放在哪儿,她都能随手摸到。

翻完地上的稻谷,聂道美回到堂屋门口坐下来,展示了穿针的绝活:从竹筐里摸到针和线,把线头和针放进嘴里,只见她嘴唇动了几下,便用牙齿咬着线头,用手把针从嘴里拿出来,而此时线早已穿进针眼里。“ 针眼在嘴里要立着,用舌尖顶着线头穿进针眼里,这是自己摸索出来的,练了两天时间才成功,现在一分钟能将三四根线穿进针眼里。”聂道美笑着说完,又一针一针摸索着缝起鞋帮。

做鞋险剪掉手指

聂道美家的堂屋靠墙位置,放置了两台缝纫机,旁边一个纸箱里有不少已做好的布拖鞋。“ 做鞋面时,有时需要用上缝纫机,里面那台缝纫机坏掉了,城里好心人知道后,就捐了一台缝纫机给我。”聂道美说,她现在每年都会从低保收入里节省些钱出来,让人上街帮忙批发做鞋的材料回来,一有空就做鞋,每年要做大约200双,有布鞋、棉鞋和布拖鞋,攒够一批就一起送出去。

2010年,她听说颍上县王家玉孤儿院里面有很多残疾孩子,就专门做了一编织袋鞋子,委托政府工作人员转送过去;当年冬天,她得知淮南夹沟乡敬老院的老人需要棉鞋,又一口气做了几十双送去;今年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她又做了56双布拖鞋,委托有关部门送到了灾区……

一年做200双鞋,对普通人来说也许并不难,而对双目失明的聂道美来说却十分不易,由于长期做鞋,她右手戴顶针的中指和拽线的小指都磨出了厚厚老茧;由于摸索着缝线,手也常被针扎破出血;由于看不见剪刀的位置,有回在剪鞋样时,一剪子下去,差点将左手小指剪掉,至今还留有一道长长的伤疤。尽管如此,聂道美并不后悔,她对记者说:“只要我还能做动,就会一直做下去。”

本报记者张安浩摄影报道

0

编辑:高勇

资讯标签: 淮南盲人大妈 爱心鞋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