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第一动力”

06.01.2017  15:33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战略平台,做强做优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聚力突破科技金融等创新瓶颈制约,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高地,增强经济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如何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
抢占创新制高点该如何发力?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由中科大主导研制成功,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合肥至上海段开通……2016年,我省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精彩亮相,创新水平实现新提升。

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将发挥科教大省优势,依托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战略平台,下好创新‘先手棋’,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五大创新’,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省发改委负责人说。

重大创新平台是孕育科技成果、产业成果、制度成果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我省提出,积极创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启动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着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创建轨道交通轮轴、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国家级研发机构,深化省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源动力。

以全球视野加大开放创新力度,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志峰认为,应加大力度鼓励和支持各地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支持企业并购、合资、参股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汲取世界一流资源,整合优势资源,着力突破一批具有标志性、颠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抢占创新源头制高点。

怎么有效突破制约创新的瓶颈?

去年前11个月,我省共申请发明专利84974件、获授权发明专利14169件,均位居中部第一位;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276.1亿元,同比增长16.3%……去年以来,我省在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喜的制度成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金链,着力打通创新技术孵化培育、资本对接、产业加速、产业形成等关键环节。 ”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将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全面落实“全创改”试点,着力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体制、金融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创新发展需要金融强力助推。我省提出,要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启动建设综合性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平台,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争取投贷联动试点,积极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发展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精准对接。

创新不是发表论文或申请到专利就大功告成了,必须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说,将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基地,鼓励企业、高校、中介组织成立专攻技术集成、熟化、转移的机构,积极发展研发设计、中试熟化、创业孵化、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推动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创新创业的活力从哪里来?

针对高校院所、国有企业人才引进机制不活,对高层次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等问题,我省做好创新人才管理顶层设计,率先在全国开展编制周转池试点,为高校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机制,2016年以股权投资方式引进72个具有产业引领力、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创新最重要的资源。我省提出,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让人人有创新创业机会、处处是创新创业沃土。

将加快创新人才培养集聚,推进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创建中国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采取柔性引进、项目引进、专项资助引进等方式,集聚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端人才、企业家和创新团队。 ”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说,继续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以及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为高层次人才集聚创造更好条件。

我省提出,强化创新人才激励,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全面落实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抓好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的推进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以不低于70%比例奖励给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小创新小发展,大创新大发展,不创新难发展。”刘志峰说,当前,技术、制度、人才等创新要素对经济的贡献度越来越大,必须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更多关注创新、专注创新,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本报记者 吴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