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工商局“六举措”提升监管效能服务经济发展显成效

09.06.2017  11:21

  滁州市工商局紧扣监管职能,定向攻关突破,抓责任落地,抓成效落实,着力拓展市场监管新空间,积极为滁州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持久动力。近日,该局荣获2016年滁州市目标绩效考评优秀单位,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彰,市委副书记(主持市委工作)、市长张祥安对该局的服务经济发展举措专门批示“创新工作,优化服务,值得表扬”。

  一是“优服务、促改革”。全面落实商事制度改革各项举措,积极推进“多证合一”“先照后证”“双随机一公开”、企业简易注销等改革,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和“一窗集成”改革,充分运用“互联网+”登记模式和信息技术,进一步扩大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网上办理业务范围,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主动对接,紧贴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项目,突出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和重要工程,开通绿色通道,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服务,切实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早出成效。截止2017年3月底,本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01939户,首次突破20万大关,商事制度改革三年来市场主体总量翻一番,增长迅猛。

  二是“抓主线、促发展”。对本市六大支柱产业即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家电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化工、硅玻璃产业为重点,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中,推动产品“制造”向“创造”转变、“滁州品牌”向“安徽品牌”“中国品牌”升级,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成长型企业。目前品牌经济总量为298亿元,占全市 GDP比重达22.82%。到2016年底,全市已有中国驰名商标11件、著名商标186件、知名商标28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安徽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5个、安徽名牌企业43家,有效商标注册总量13789件,国家级“守重”企业22家,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156家。对获得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10万元奖励,市财政已累计发放1090万元奖励。去年全市商标质押贷款2.68亿元,连续5年全省名列前茅。今年,纳入驰名商标培育项目库的有6家企业6件商标,纳入省著名商标项目库的有40家企业40件商标。

  三是“集智慧、拓思路”。积极开展“我为市场监管献一策”的金点子征集活动,从服务发展、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消费维权、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全局干部职工畅所欲言、打开思路、掀起头脑风暴,尊重干部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全面征集促进市场监管事业大发展的思路、点子、举措和办法,点对点地破解当前市场监管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不断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和水平。将调研和信息工作置于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来考量,提高站位、拔高层次,主动策划信息报送,构建行政执法的话语体系。该局《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难题和建议》《关于加强“住改商”登记监管的探索和思考》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选登。

  四是“守底线、治风险”。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强化风险管控,完善市场监管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该局坚持把中心工作、业务工作和内部管理紧密结合,夯实三道防线,强化风险防控,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秉承“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的理念,紧盯登记服务权、监管执法权、内部管理权等“三权”的风险防控,坚持放权与用权相结合,既要加快业务操作速度,缩小自由裁量空间,消除腐败温床,更要严守纪律,用制度约束自己,用流程规范行为。完善权力运行监管体系,形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廉政风险点清单”3单建设加上“中介服务、公共服务”2项服务清单的改革模式,“3+2”清单管理制度体系框架正在全面确立。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行风和作风督查相结合,月考评、季通报,加强监督、有效评价工作实绩。去年组织开展明查暗访、督查40余次,下发作风纪律、工作效能督查通报34期。

  五是“严执法、强打击”。扎实组织开展“红盾出鞘”专项行动,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执法获得感,大力开展“公用企业专项整治”“两节市场打假”“双打”“虚假广告专项整治”“农村集镇打假”等10余项专项行动,出重拳、下猛药、动真格。紧贴民生需求,强化消费维权,完善消费维权网络,推进“互联网+智慧3•15”系统工程建设,加大消费维权惩处力度。及时约谈14家商业服务企业,曝光年度十大消费维权典型案例,共受理投诉、举报、咨询3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9.5%以上,为消费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31.4万元。2016年荣获“全省公用企业专项整治先进单位”“全省两节市场打假先进单位”“全省双打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消费维权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六是“强素质、转作风”。实施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工程,锻造市场监督“铁军”,依托高校、专业机构等平台,举办理论研修班、素质提升班,开展分层立体的教育培训,补齐业务短板,克服本领“恐慌”,进一步提升全市系统干部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精心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监督执纪问责,严格落实“两个责任”,认真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利用安徽干部在线学习、国家工商总局网络培训和干部素质课堂、道德讲堂等载体,认真组织干部在线学习,合格率100%,受到通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