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六个强化”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21.07.2016  23:43

今年以来,滁州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省市委“调转促”发展部署,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围绕企业、项目、园区“三个核心”,实施科技系统干部素质、企业创新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三大提升”活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新型创新和研发机构,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一、强化政策引导,优化企业创新服务环境

一是相继出台了《滁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暂行办法》、《高校院所联络员工作制度》、《滁州市科技局建立企业科技指导员制度》和《滁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营造扶持科技企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开展服务科技型企业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读自主创新政策、提升企业政策把握能力和科技项目申报水平。二是市财政设立创投基金1亿元,以股权、债权形式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滁创业,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实施青年创业计划,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场所,支持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对高校毕业生初始创办科技型、现代服务型小微企业,给予5000-10000元一次性补助。三是对引进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团队)给予50-800万元创业资金支持,对企业购置的研发关键仪器设备,按期年度实际支出额15%予以补助。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以技术入股、转让、授权使用等形式在滁转移科技成果,给予单项成果最高100万元补助。四是制定科技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初步拟定了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县(市、区)政府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考评奖励办法、专利资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4个办法,待研究后印发。

二、强化服务宣传,努力提升企业主体创新能力

一是以规上企业为重点,在全市开展“千企科技创新能力大提升”活动。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创新型企业培育、研发机构建设、产学研合作、项目扶持等多项措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政策、项目等方面扶持,积极采取加强服务、加强部门协作沟通、加强宣传引导等措施,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共拥有省级高新技术培育企业6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5家,国家级高企数位居全省第5位。今年1-6月份,共有74家企业(含复审及重新认定企业)拟参加申报2016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截至2016年5月,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增加值484.5亿元和107.2亿元, 均位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分别是14.5%和12.6%,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二是注重市和县(市、区)合力联动,进一步完善创新型城市建设组织体系、评价体系、责任体系和政策体系,积极探索具有全市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机制,强化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增强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抓创新、抓竞争的责任意识,努力在全市上下营造“创先争优、跨越赶超”的浓烈氛围,加快形成部门协同配合、市县两级联动的工作格局;三是科技宣传培训效果显著,圆满举办“以创新引领、共享发展”为主题的 2016年“科技活动周”,开展各类培训活动69场,培训人员7000人次,发放培训、宣传资料13000多份;开展“4.26”知识产权宣传周广场宣传咨询活动、“大学生专利发明与创新大赛暨专利申请实物讲座”、“滁州市首届‘天康杯’专利知识大赛”等系列宣传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共举办各类专利培训会(讲座、报告会)4场,累计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

三、强化市场导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以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创新科技管理理念,加大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了科技管理整体效能。一是强化了市场导向作用,建立了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的机制;二是建立了科技经费后补助制度,对骨干企业、新型研发机构购置关键仪器设备,牵头承担国家级科技重大项目,以及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等给予后补助;三是联合监察、财政等部门制定“项目、经费、绩效”三评估管理办法,首次实现了用制度来规范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加强了专家评审、公开公示、绩效评估等重点环节,克服了重立项、轻监管等弊端,实现了科学评价、公正评价,有效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四、强化项目管理,带动创新能力提升

开展服务科技型企业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读自主创新政策、提升小微企业政策把握能力和科技项目申报水平。一是2016年第一批申报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项目14项,争取扶持资金356万元。其中科技攻关8项,共计261万,技术转移项目6项,共计95万。二是2015年帮助企业享受创新型省份“1+6+2”政策,为企业推荐研发仪器设备补助” 58项,共争取省补助资金1033.9万元,市配套资金1033.9万元。其中企业购置研发仪器设备补助共计57项,共计2057.8万元;境外设立研发机构补助项目1项10万元。三是协助企业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所得税率政策,2015年我市180余家企业享受减免近1.2亿元。四是协同创新,产学研工作向纵深推进。2016年上半年组织产学研集中系列活动10余场次,组织实施的产学研对接项目(技术转移)12项。走访和服务企业38家,征集企业技术需求42项,解决企业技术需求42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19项,登记额1.46亿元。

五、强化专利保护,维护企业创新魅力

一是在全市范围内集中组织开展以提高发明专利申请质量、提升授权率为重点的“专利质量提升工程”活动。1-5月份,全市共申请发明专利2294件,居全省第5位;同比增长66.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42.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5位。全市共获发明专利授权752件,居全省第3位;同比增幅259.8%,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33.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2位。二是执法工作连续多年受到国家和省知识产权局的表彰。以查处假冒专利案件和调处侵权纠纷为重点、深入开展“双打”执法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共调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1件。三是强化企业专利实施、转化和管理,推荐我市15家企业申报开展2016年度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标准推行试点工作;推荐我市2家企业申报2015年省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项目。

六、强化创新载体,着力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科技孵化器进入快速发展期。全市已建成运营和启动在建的科技孵化器已达6家,其中市直和天长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明光、南谯等地相继启动了科技孵化器的筹建工作,全市已建成孵化器的孵化总面积近10万平米;现有企业近300家,累计毕业企业100余家,孵化成果惠及全市;滁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功获得省经信委、省人社厅、团省委“安徽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认定,获得2014年度安徽省孵化器绩效考核国家级孵化器的第三名。二是众创空间平台取得新进展。与清华启迪合作建立启迪之星(滁州)孵化基地项目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正在抓紧跟进落实。与滁州学院签订合作建设5000平方米的“萤火虫创孵梦工厂”众创空间正式挂牌。与安徽云伙计合作建设以销售滁州农产品为主的电商众创空间正在筹备建设。三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稳步推进。苏滁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已落户我市,现正着力推进建设中;滁州先进机器人技术研究院设立的请示已向市编委发出,等待批复中;市政府与科工航天二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了2016年“12+1”重点工作推进目标,着重推进航天二院206所的高层楼宇灭火系统项目,航天二院第二总体设计部的无人机项目,军民融合发展和产业规划、军民融合交易中心,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建设等项目在滁落地。四是“科技路路通”服务站点实现全覆盖。连续多年争取“科技路路通”建设及维护经费,建立“路路通”创新服务基层站点,现我市已拥有全椒、来安、南谯等9个服务站点,已实现了全市创新服务站点的全覆盖,形成了省、市、县三级通联。“路路通”各基层站点都设有科技成果库、企业技术需求库、专家库等版块,为全市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查新、科技信息等科技服务工作。五是院士工作站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截至目前,全市院士工作站总数达10家。在2015年度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评价中,我市中国扬子集团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的“安徽省暖通与空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安徽省车用柴油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五个中心在考评中获“优秀”等次,优秀数量仅次于合肥市。六是新型农技服务模式创立推广。定远、明光将与安徽农业大学做好校县合作,以“一站一盟一中心”为重点,分别建立江淮分水岭综合实验站和皖东综合实验站,探索建立政产学研用精密结合、教科推多位一体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