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杨汝榖墓多次被盗 人大博士建议抓紧保护

19.02.2015  14:24

清代名臣杨汝榖,曾是怀宁县封建时代官阶最高者,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博士张全海趁春节回乡,探访杨汝榖夫妇合葬墓时发现,墓葬全景形制少见,墓碑文字都是张廷玉题写。随行的皖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健初表示,杨汝榖墓本该成为安庆地方文史浓墨一笔,为此发出“文物部门又一处考察遗漏”的感慨。

由于杨汝榖墓疑被盗墓贼使用炸药毁坏,人民大学博士张全海为此建议安庆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抓紧保护。

清代名臣杨汝榖晚年居于怀宁

杨汝榖((1665~1740),字令贻,号石湖,怀宁县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杨汝榖中进士,授浙江浦江知县,后来因政绩突出任京官。

中国封建社会朝廷设有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左都御史即为都察院的长官。

杨汝榖曾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权力很大,责任也不小。

史料记载,在“康雍乾盛世”被几代皇帝赏识和公开表扬,杨汝榖这个人可不简单。他差不多被皇帝树立为大臣的楷模,好官的典型。在清朝“名臣”中,其形象挺光辉的。

乾隆三年(1738年),杨汝榖以年老为由多次申请退休,最后得到了批准。他在离开京城前,乾隆皇帝召见了他,赐了一副亲笔书写的楹联和一顶红绒结顶的帽子。

杨汝榖回到老家怀宁后,入住于安庆天台里。杨汝榖晚年家境不太好,等他去世后,儿孙们的日子就过得更是艰难,为了吃饭活命,甚至决定将房子卖掉。就在这时,太平军攻陷了安庆城,杨家人逃难去了他乡,房子落入太平军手中,成为办公用房。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初,湘军“克复安徽省城”,杨家的房子转而成为湘军的粮台(清代行军时沿途所设经理军粮的机构)。到同治三年(1864年),天台里9号终于有了新主人,他就是赵朴初的高祖赵(状元赵文楷第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