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构建“四型民族村”打造村民满意工程

16.10.2014  23:03

今年以来,淮南市民委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立足“民族小村寨、搞好大服务”,通过开展创建“四型”活动,着力在“便民、乐民、安民、惠民”中转作风、提效能、惠民生。

 

一是打造“网格型”民族村,在转变服务中利民。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一是科学设置服务网格。依据民族村民族成份、户籍人口数量、管辖面积、村民分布等现状,建立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保证全市13个民族村、一个民族社区的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实现全覆盖。二是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开展全市民族宗教部门工作人员进十家门、听十家言、知十家情、解十家难、交十家友为主要内容的“五个十”活动,做到有诉必听、有难必帮、有忧必解,真正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开展“民情流水线”服务。充分利用市民委民族宗教网络和市政府政务公开网络、全面推行以挂起民情网格牌、开通民情热线、建立民情网络平台、记好民情日记、设立网格信息员为主要内容的“民情流水线”服务,让村民随时随地“触网”,享受到“一网情深、服务民生”的零距离服务。

 

二是打造“文化型”民族村,在丰富生活中乐民。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丰富群众文体活动。一是倡导家庭文化。开展文化之家、书香家庭等评选活动,开展思想、文化、科学、法律等“六进家庭”活动,丰富家庭文化内容。二是打造村民文化。建立村图书室、阅览室、科普画廊。利用村务宣传栏、横幅、科普园地、学习园地向村民宣传党建、廉政文化、防灾救灾、卫生保健以及科普知识等,营造文化氛围。三是搭建民族特色文化载体。各民族村组织成立民族文化班、书法班、绘画班、合唱队、民族舞蹈队、腰鼓队等活动队伍。在重大节假日,组织开展大地欢歌、民族歌舞等娱乐活动、万众一心跟党走、多民族文化大交流、少数民族手工艺术作品展等一系列文体活动,为村民展示才艺搭建舞台。

 

三是打造“和谐型”民族村,在维护稳定中安民。开展努力为村民创造平安祥和的生活环境。一是志愿者队伍促和谐。各民族村组织成立了治安巡逻、矛盾调处、困难帮扶、环境整治等各类志愿者队伍32支,并积极发挥他们维护和谐稳定的作用。二是健全网络促和谐。建立了以村警务室为依托,以综治巡逻队员为主体,以老党员志愿者为骨干、以热心于民族村建设的群众为补充力量的民族村群防群治网络,定期开展好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小户。三是结对帮扶促和谐。深入开展村干部、党员志愿者与低保户、特困户、残疾家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通过“一帮一”、“多帮一”,为他们在思想上、生活上、精神上、资金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四是打造“文明型”民族村,在素质提升中惠民。千方百计为村民服务,努力打造村民满意工程。一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结合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美好乡村创建,村党员实行划片包干,对各自责任区域内的环境卫生、乱堆乱放、车俩占道等进行整治和清理;以老同志为主的村务管理志愿者队伍,每天穿街走巷,不耐其烦地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切实提高村民的公德意识、文明意识、环保意识,村环境卫生得到了有效改善。二是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以村为单位每年组织村民评选出身边的道德模范,并进行表彰和学习,营造出“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的良好风气。三是开展“讲文明树形象”活动。坚持开展“人人代表民族村形象,个个争创文明标兵”活动,进一步规范民族村服务工作,要求每个工作人员接待村民时,做到“四个一”,即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清茶解渴,一句良言解忧。 在形象上做到”三规范”,即着装规范、语言规范、行为规范,受到广大村民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