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五化”结合形成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26.06.2016  22:35

  今年夏收,淮南市形成了以秸秆还田为主,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工业化“五化”利用为辅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望达到80%以上。

  今年的夏收中,在淮南市毛集实验区的田间地头,“旋耕机跟着收割机”成为三夏的新景象。毛集区毛集镇党委副书记李全民:“前面收一块后面还一块,基本上就这概念,还了田以后也综合利用了,秸秆禁烧隐患就没了。”

  而在淮南市大通区,农民们利用秸秆做基料种出了食用菌,实现了环保增收。东祥双孢菇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吴怀祥:“双孢菇主要利用秸秆和牛粪发酵的草,像这种植面积一平方干麦秸要接近100斤,对于秸秆利用不能解决大面积问题,但小面积是可以的解决掉的。”

  当前,淮南市330万亩小麦全部收获。围绕秸秆综合利用,淮南市还大力推广以秸秆饲喂牛羊、以秸秆为原料编织加工,以秸秆发电、秸秆制气、制燃料棒等工业化利用途径。淮南市农委种植业科科长房中华:“在全市形成以秸秆粉碎还田为主、其它利用途径为辅的,多元的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力争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记者: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