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工业迎来“全速”时代

26.07.2016  04:02

    消费品工业包含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烟草五大工业门类。作为基础性、支柱性和民生性产业,消费品工业对于稳定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到2020年,消费品工业传统优势得到巩固提升,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三品”专项行动取得积极进展,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明显提升,产品和服务对消费升级的适应能力显著增强。

  消费品工业亟待转型升级

  消费品工业是我国重要民生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品工业总体上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形成了覆盖面广、结构相对完整的消费品工业体系。目前我国生产的消费品中,有10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家电、制鞋、棉纺、化纤、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轻工、纺织出口占全球的3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品制造、消费和出口大国。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为31.9%,占GDP比重超过10%,安徽省占规上工业比重在25%以上。

  “客观地说,我国是消费品工业大国,但不是消费品工业强国。目前,我国消费品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随着国际竞争加剧以及成本优势减弱,我国消费品工业产业规模巨大而有效供给不足、制造能力较强而创新能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创新不足、结构不优、方式粗放,产品过剩与短缺并存,正困扰着消费品工业发展。“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都需要推动消费品工业在品种、品质和品牌上有所突破。”

  成本优势减弱发展压力大

  “消费品工业总体运行态势平稳,但在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压力依然很大。”省经济信息中心李红梅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产阶级渐成消费主力,而消费品供应尚不能很好适应消费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需要。

  2015年,在安徽省城镇居民家庭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万元左右的高收入户占比已达20%,2012年仅为10%。中高消费阶层的迅速崛起进一步突显了国内消费市场供需的错配问题。

  “此外,个性化消费渐成主流,消费品工业‘以量取胜’的低水平发展阶段即将结束。”作为基础性和民生性产业,在消费以满足生存为主的阶段,消费品工业的重心多在生产上,对产品质量、工艺设计等方面的要求相对不高。如今,消费已进入以发展型、享受型、健康型为主的新阶段,消费品工业“以量取胜”的低水平发展模式已不合时宜,亟须转向“以质取胜”的高水平发展模式。

  “还有一点就是消费品工业低成本优势渐趋减弱,新发展优势亟待培育。”李红梅分析,消费品工业多为传统产业,行业门类多、进入门槛低、产能规模大、企业数量多、产业链长、市场竞争激烈,以往发展多依赖于低成本优势。目前,人口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在减少,工资持续上涨,再加上土地、资金等成本上升,消费品工业以低成本获得生存发展空间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我国纺织、造纸等行业受到明显冲击。2015年,我国化学纤维制造业和造纸行业的亏损面和亏损深度分别达到21.5%、13.6%和13.8%、13.3%。

  适应新变化落实“三品”战略

  如何促进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省经济信息中心刘爱华认为,在当前推动全省消费品工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应适应消费领域发生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加快落实国务院“三品”专项行动,扩大消费品有效供给,以供给改善引领消费需求,以模式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营造良好环境发挥市场活力,加大政策支持增强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消费品工业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

  “结合我省消费品工业行业发展特点,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更好满足消费结构向中高端升级的要求。”刘爱华建议,一是制定轻工、纺织等产业创新提升方案,增加中高端消费品供给;二是加强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发展智能产品;三是加大绿色、节能产业投入,大力推广健康、节能消费品等。

  “要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李红梅建议,应改变消费品工业较少获得创新资金、专项建设基金支持的现状,加大对消费品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对于存在产能过剩的纺织、化学纤维、造纸等行业不能采取一刀切政策,对于转型升级及时、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应适当给予信贷支持。”她同时认为,支持地方和行业协会办好博览会、时装周、设计大赛等重大品牌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渠道、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展览展示机构对消费品工业发展也有重要促进作用。

  “此外,推进两化融合创新商业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等新模式、新业态,灵活开展生产,加快实现生产服务型转变;优化行业市场环境提升发展质量,开展与国外中高端消费品对标,引导省内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纺织品重点企业参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鼓励省内重点企业参与国家质量标准制定,这些都能带动整个行业质量层次提升。”刘爱华说。

  责编: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