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集团“竞争力”调研系列报道之一

23.06.2015  11:11
海螺集团“竞争力”调研系列报道之一 - 国资委
海螺集团“竞争力”调研系列报道之一 - 国资委
海螺集团“竞争力”调研系列报道之一 - 国资委
海螺集团“竞争力”调研系列报道之一 - 国资委
海螺集团“竞争力”调研系列报道之一 - 国资委
来源: www.conch.cn

      一家山区小厂,到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品牌供应商,从资不抵债,到位列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第603位;从“不服气,不低头,赶冀东,超一流”,到“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海螺人”仅仅用了20余年。“海螺”强大的发展动力来自哪里?

      5月21日,当夏日的气息开始掠过北京的大街小巷,中国建材杂志社一行7人在社长秦春雨、副总编辑韩翠瀛的带领下,登上南下的列车,赶赴安徽,三天时间里,探宁国,进铜陵,访芜湖,寻着历史的足迹,感受江南的温润,追溯“海螺”的历史,剖析“海螺”壮大的根由,探寻中国水泥业老大的成功密码。 


      探访宁国

      在皖南山区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宁国。宁国一语出自《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寓“邦宁国泰,长治久安”之美意。

      宁国是个好地方,好山,好水,富藏烧制水泥的原料——石灰石。海螺集团的前身宁国水泥厂就坐落在宁国市港口镇山门乡。

      山门乡群山叠嶂,港口镇却无港口,一条水阳江亘古长流,穿镇而过。就是从这个有山无港的山村,走出了中国水泥企业巨头——海螺集团。

      是否造化有意?“海螺”的成功就在好“山”好“水”之间。

      1978年,国家建委批准,原上海胜利水泥厂扩建工程移交给安徽省负责建设,同年10月,安徽省建委发文批准成立安徽省宁国水泥厂。

      宁国水泥厂占地达7000多亩,宁国厂、胜利厂、矿山,三个厂区地势渐高,穿行在厂区,历史与现实完美交融,呈现眼前。

      上海胜利厂始建于1970年,是上海人在宁国建设的“三线”工程,建有三条华新湿法旋窑。如今,三条湿法窑早已停止生产,两根高耸的烟筒安静地俯视着厂区,见证了宁国水泥厂30年的风雨历程。三条湿法窑旁边,一条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与之并排而立,它每天为宁国厂贡献5000吨水泥。

      再远处,是一条日产4000吨生产线,“海螺人”亲切地称之“母亲窑”。这是我国第一条新型干法线,主机设备从日本三菱重工引进,两头却是国产货,“海螺人”形象地称它是“戴草帽穿西装着草鞋”。如今,30年过去,它依然稳健地运行。离“母亲窑”50米开外,是一条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线,这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首条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

      “母亲窑”旁竖有一块标牌:中日水泥余热发电设备示范事业。下边分别有日、中、英三种文字介绍。“母亲窑”配套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是我国第一套水泥窑无补燃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1995年由日本政府赠送。宁国厂日产5000吨生产线上也配有一套纯低温余热发电设备,那是海螺自主设计、自主成套、自主建设的。两套余热发电系统每年可节约原煤5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12万吨。

      如今,“海螺”通过消化、吸收、集成创新、自主研发的余热发电综合利用技术已在行业内迅速得到推广,并承建百套余热发电机组。

      宁国水泥厂厂长饶培俊、常务副厂长万天静陪我们走进中央控制室。与其他控制室不同的是,这里有电脑和机械两套控制系统。早期配套“母亲窑”的是一套机械设备,上面的仪表和控制按钮星罗棋布。按钮太多,当年的操控员常常需要手脚并用才能忙得过来。万厂长曾做过多年的操控员,他手脚并用地演示了当年的工作场景,引得众人纷纷效仿。

        从湿法旋窑到第一条新型干法线,再到第一套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从人工看火到机械化操控,再到网络控制,在宁国水泥厂,我们似乎再一次亲历了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历程。

      宁国水泥厂建设初期,正赶上国家拨改贷政策实行,它经历了改革初期的阵痛,发展也曾举步维艰。

      1994年,在新任厂长郭文叁及班子带领下,厂子开始实施以劳动人事和工资分配为突破口的五项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这为以后“海螺”向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垫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的宁国水泥厂为了赶超先进,曾自我加压,提出口号:“不服气,不低头,赶冀东,超一流。”世事转换,不过二十余载,而今的中国水泥界只有齐唰唰追赶“海螺”的份了。

      宁国水泥厂的“海螺牌”水泥品质极好。宁国人有句玩笑话:世人只知有宁国水泥厂,而不知有宁国县。当年的“海螺牌”水泥直供上海,上海人买水泥只认宁国厂,逢人便说,买水泥就买宁国厂的“海螺牌”。

      “海螺牌”水泥的原料来自厂区外的两座山:大海螺山和小海螺山,海螺山海拔曾达220米,如今站在山上,放眼望去,已是一马平川,消失了的海螺山变成凝固的水泥,走出了“山门”,走到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连云港核电站、中国北京原子能先进堆主体工程,走到了印尼、美国、欧洲……

      在宁国水泥厂生活区,有一座三层小楼——海螺宾馆。当年来调试和指导的日本专家就住在这里,“海螺人”称其为“外招”。

      “外招”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历经30年沧桑,一楼大厅依然窗明几净,楼外满目葱绿,楼旁一条小路延伸开去,地上一层厚厚的松针,踩上去,细微的沙沙声轻轻响起。布谷鸟的叫声不时从林中传来,带来一丝清幽而神秘的气息。

      随行的工作人员自豪地说,海螺集团发展初期的决策,并购、改制、上市……都在“外招”三楼的会议室里。 

        畅谈铜陵

      上世纪90年代初,宁国水泥厂走出“山门”,利用安徽的好山、好水、好港,开始了迅猛的发展。

      “海螺”向外扩张迈出的第一步是兼并铜陵水泥厂。铜陵水泥厂是有名的“胡子”工程,1983年开始筹建,没有法人的指挥部班子一换再换,由于缺乏投资主体和建设资金,拖了13年,概算从8亿调整到16.8亿,最终还是被迫停工。

        1995年9月,安徽省政府决定由宁国水泥厂厂长郭文叁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以宁国水泥厂为主,组建安徽铜陵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郭文叁临危受命,带领班子一干人马,仅用了9个月,便让这个拖了13年的工程建成投产,比概算节省了2.8亿元。这个长达13年的“胡子”工程终于划上圆满的句号。

      在“海螺”,说起郭文叁宁愿丢了“乌纱帽”也不为“胡子”工程买单的故事,人人竖大拇哥。吃掉一个烂摊子,并最终把它变成“海螺”的一份优质资产,这份大胆与睿智,没有忘我的精神怎么可能!“没有责任心,做不到这一点。郭总是个有责任心的人,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陪同我们的工作人员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声音。

      如今,铜陵海螺是世界上单厂规模最大的熟料生产基地之一。在这里,同样可以切身感受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成就。

      这里有我国第一条低投资、日产5000吨国产化示范生产线,有工艺技术和装备代表当今世界水泥行业最先进水平的我国第一条日产10000吨生产线,有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日产120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有我国首个利用水泥窑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示范项目……

      党委书记刘宏春是铜陵海螺的老人儿,见证了“胡子”工程曲折的建设过程,也见证了铜陵海螺的突飞猛进,更经历了“海螺”发展史上走过的沟沟坎坎。2000年,在销售部工作的刘宏春去宁国水泥厂开会。郭文叁在会上提出一年销售1500万吨的战略。他惊得直愣神:1500万吨?白马山水泥厂、宁国水泥厂、铜陵海螺三家加起来一年都卖不掉500万吨。似乎有点痴人说梦。可是,10年的光景,“海螺”水泥的年销量已超过2亿吨了。

      牺牲短期利益,维护长期发展,听起来不难,但真正坚持下来可不容易。想当年,三角债风行全国,成为无人能治的恶疾,加之行业产能过剩,水泥销售困难,很多企业为了生存,赊账、垫资现象普遍。“海螺”却对销售人员下了一道死令:款到发货。四处推销的刘宏春一提这四个字,对方立码起了高腔,你以为你是超市呀?款到发货?现在除了超市不赊账哪儿不赊账?我在超市卖大葱还赊账呢。

      但郭文叁讲得明白:我赔10块钱卖,就只赔10块钱,总能慢慢耗一阵子,迎来转机。赊账,钱永远在人家账上。你能耗得起?

      刘宏春说,没有郭总就没有“海螺”的今天,“海螺”员工充分享受到了“海螺”发展带来的红利。

      铜陵海螺的厂区空旷整洁、草木葱绿。穿过厂区,记者进入垃圾处理厂。陪同记者参观的常务副总经理刘庆新介绍说:“利用水泥窑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是和我们的第一条日产4500吨生产线相互配套使用的。已经实地取样送德国Eurofins  GfA  GmbH实验室检测,二噁英排放指标每立方米0.0376纳克,远远低于欧洲发达国家每立方米0.1纳克的标准。”

      进入垃圾处理厂楼道内,一股浓郁的咖啡香气扑鼻而来。在垃圾处理线旁建咖啡厅,除了“海螺”,怕再没有第二人了!垃圾处理厂,似乎从来都是蚊蝇肆虐、恶臭熏天,而铜陵海螺的垃圾处理厂却是咖啡香气弥漫,气氛温馨迷人。在这里,水泥产业已经完美变身绿色环保产业。引领行业的“海螺人”每次都令人惊叹! 

        神游芜湖

      芜湖,处在长江南岸,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以“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名誉华夏,有“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之美誉。芜湖海螺,就是这么一个清幽的好去处。

      芜湖海螺占地1300多亩,三面环山,濒临长江,背靠优质石灰石山,面朝天然黄金水道,是工艺与物流、工厂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经典代表。

      驱车进入厂区,不见行人影,只闻鸟语声。路边绿树掩映,繁花盛开。如果说宁国水泥厂以清幽神秘迷人,芜湖海螺则以明快大气胜出。偌大的厂区纤尘不染,4条日产5000吨生产线和2条日产12000吨生产线沿厂区主甬道两边一字排开,远远望去,蔚为壮观。远山近水,相互交映,夕阳映衬,池水金光闪闪、碧波荡漾。人在厂里走,宛若画中游。

      接待我们的常务副总经理蔡胜发告诉我们,池水是循环利用水。池边是配套的余热发电冷却塔,白色的水蒸汽在空中弥散开去,给空旷的厂区增加了一丝仙气。墙上,“循环经济  大有可为”格外醒目。

      芜湖海螺厂区外不远是箬帽山,山上探明石灰石储量达3.6亿吨。几辆50吨位的专用矿车正向山下运石料。蔡经理说,“海螺”采矿全部是无电化、台段式开采,吃干榨净零排废。纵深孔爆破,前倾式、波浪式前进,减少了震动和废石,钻机全部自带风机和袋收尘。

      站在阔大平整的山上,厂区尽收眼底,一条红色的廊道伸向远方。蔡经理介绍说:“皮带廊有10公里,直通江边,三段驱动,每小时可以运送1800吨货物。这样的皮带廊有3条,2条运熟料产品,1条运煤炭。”

      芜湖港是国家一类口岸、长江水运第五大港,也是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海螺”有自己的货运物流公司,在芜湖港坐拥7个泊位,岸线1公里长,一字形排开,水深13米,能停靠2万吨的船。

      芜湖海螺是“海螺”“T”型战略的一枚重要棋子。何谓“T”?长江为竖,沿海为横。当年“海螺”提出打破全能工厂的概念,在能源富集的地方建熟料基地,在有市场、没有能源的地方建熟料粉磨站,生产熟料并就地销售。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将熟料基地和粉磨站有机结合。这种“熟料基地+粉磨站”的经营模式被业内誉为“海螺模式”。

      “T”型战略的实施使“海螺”主业的规模以每年47%的速度快速增长,规模经济日益体现,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产品销售半径得到有效扩张。

      大规模生产基地群+长江物流+大容量水泥消费城市群,这就是“海螺”的大格局。

      “海螺”依靠这一谋划,打破了水泥产品的地域限制,实现了跨地域大规模扩张。超前的战略成就了一个大规划产业化集团。

      在芜湖海螺集团总部的展厅里,挂着一张“T”形战略图,图上密密麻麻地布满“海螺”的“据点”。“海螺”沿长江安徽段密集布局,海螺集团副总经理、海螺水泥总经理王建超指着地图,一一介绍:这一带石灰石储量非常丰富,而且品质优良……这一带熟料基地生产的产品向下可运往江苏、上海、浙江,向上可运往江西、湖北……

      占尽地利,抢占先机,这是精明的“海螺”发展战略的最高明之处!

      一手抓熟料基地建设,一手抓收购兼并工作。“海螺”两手抓两手硬,先后在江苏泰州杨湾、江苏淮安、江苏太仓、浙江台州、浙江上虞、安徽蚌埠建立粉磨站,完成了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的全面布局。

      “海螺”的收购兼并迅猛但并非来者不拒,条件甚至有些“苛刻”。铜陵海螺党委书记刘宏春说,“第一,要有矿山,没有资源,买来干吗?第二,要有市场,第三,证照要齐全,第四,工艺要好。”

      据说,“海螺”早已对全国大大小小的水泥企业进行了周密调研与考察,分析了每一个企业的优劣和“存活”时间,恐怕没人知道“海螺”对他们的了解早已胜过他们对自己的了解。做企业做到如此极至,在中国水泥界,除了“海螺”,还能有谁?

      “T”型战略使“海螺”在华东扎牢了根基。就在业界还在惊叹与回味“海螺”极具张力的高速扩张时,“海螺”早又“星夜兼程”,直奔下一个目标——珠江三角洲,并如法炮制,打造出一个小“T”型。

      广东是水泥消费大省,其新型干法水泥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全国,看中了这一发展良机,“海螺”迅速出击,并完成了“立足省内、巩固华东、拓展华南”战略的实施,呈现出“面向全国”的发展态势。

      而今,当“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方略提出,大家纷纷把目光转向海外的时候,才惊然发现,三年前,“海螺”的海外工厂早已悄没声地开工了。而今,印尼南加海螺的水泥早已在当地供不应求。

      选择东南亚,地缘政治是一个因素,以最低投入创最大产出也是一个因素,而印尼、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丰富的矿山资源、四通八达的江河湖泊,以及急待开发和具有快速成长性的本地市场,才是“海螺”出击的关键所在。东南亚所具备的各种因素与“海螺”国内“T”型战略必备的条件竞如此相似。天时、地利、人合,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怎能不发展,如何不强大!

      四年前,“海螺”开始在东南亚谋局布子。“海螺的战略一直超前,布局东南亚战略比‘一带一路’至少提前三年”,这是一位“海螺”普通员工对记者说的话。

      是的,战略是企业发展之魂。而“海螺”正是依托其超前而精准的战略,走出了“山门”,走向了世界。

 

        三天的采访,感动很多。采访期间,老总郭文叁率领集团全体班子成员专程等候,召开专题座谈会,班子成员全部参加,敞开胸怀,与记者进行了真诚的交流。铜陵海螺、芜湖海螺、海川节能、海川装备、海螺型材、宣城海螺、宁国水泥厂……所到之处,公司领导全程陪同,仔细介绍,不厌其烦地解答记者的提问。“海螺”的认真务实给每一位记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天的采访,感触很多。所到之处,员工脸上洋溢着一样的幸福与快乐,管理体现出一样的细致与严密。“海螺”就像一艘先进的航母,性能强大,装备精良。“海螺”强大的发展动力来自精良的设备,来自领先的技术,来自高效的管理,来自先进的理念,而超前的战略布局却是其成功之源。( 文/谭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