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流动摊点搬进豪华美食城 摊贩担忧不接地气

10.10.2015  10:10

  去年年底,合肥对全市224处流动摊点进行了“销号式”整治,并设立了107处规范摊群点。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很多流动摊点何去何从?正当大蜀山脚下一群流动摊贩忐忑不安时,高新区有关部门花巨资划拨一栋三层建筑,在装修好后向该区流动摊点开放。随后,数十个流动摊点入驻其中,这栋三层建筑也成了当地的豪华美食城。

 

  但是,从“屌丝”式的流动摊点,到“白富美”的美食城,小摊贩们适应这样的角色转变吗?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流动摊点搬进美食城

 

  “天呐,这有点像流动摊点呢。”一位刚走进大蜀山附近一美食城的女顾客叫了起来。听了这话,一位正在准备砂锅米线的老板笑了起来,他介绍说,在9月18日之前,他的确是在回迁小区做流动摊点的小贩。“8年前我当兵回来,就在路边摆摊了。”这位老板说,这么多年他吃够了四处打游击流动摆摊的滋味,“我也没想到,9月18日之后我会来到这种高大上的地方当老板。”

 

  负责管理美食城的物管负责人告诉记者,美食广场上下共计三层,建筑面积达2140平方米,而且有独立供水、供电、雨污分流,还安装了电梯。该负责人表示,这样的环境,一个大型餐饮企业进驻都完全没有问题。“可这个建筑,完全就是划拨给流动摊贩用的。”他说,9月18日到现在,已经有61个流动摊贩进驻美食城,其中部分是周边的一些流动摊贩,其余的是其他地区慕名而来的摊贩。

 

  记者从高新区有关部门获悉,这栋建筑的确是政府多方协调、完全划拨给摊贩使用的,并且约140 万元的改造装修费用,也没有让摊贩掏一分钱。“因为很多摊贩在整治中都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其中很多摊贩的手艺都是家传的,消失了也挺可惜的。”有关人士表示,他们相信,摊贩们进入“高大上”建筑后,可以凭家传技艺继续吸引消费者的到来。

 

  摊贩担忧不太接地气

 

  一位陈姓摊贩告诉记者,以前他们“打游击摆摊,把大蜀山都绕遍了”,“后来我们被规范到蜀南庭苑广场摆摊。我们白天在家准备材料,晚上出来。”陈老板说:“广场上没有水管,我们一般自己带一大桶水过来刷洗碗筷。”“我们也知道这样不规范,可水太少,没办法啊。”陈老板说:“现在条件多好,这个美食城里还有正规的洗菜间。这种条件以前是不敢想的。”

 

  “从9月18号到现在,我们也营业了20多天了。”一位女老板说:“以前在路边一摆摊,那人好多啊,大家随便坐下胡吃海喝。现在条件是好了,可我觉得太拘束了,怕以前那些农民工都不来吃了。其实我的价格和以前还是一样的啊。”

 

  和这位女老板持同样态度的,还有一些摊贩,他们表示已经习惯接待农民工等群体,突然进入这么一个高大上的环境,他们暂时还不能完全转变角色。自从搬进来之后,很多熟客不清楚情况,不敢进来吃。“国庆节生意还好,现在国庆过了,以后如果老熟客不敢进来吃,那就有点麻烦了。”一位摊贩说:“政府能不能帮忙再把标牌做大一点,告诉我们的那些熟客,这个地方还是以前那些摊点,还是原来的味道,还是原来的价钱啊!”

 

  专家称不能集而不管

 

  对于高新区有关部门的流动摊点固定下来的尝试,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说:“这个做法还是比较好的,之前高新区的路边摊非常多,不仅不安全,也不卫生。现在把这些摊点集中起来,不仅可以产生一种经济上的‘集聚效应’,方便市民集中消费,也可以给摊贩们提供固定的经营场所,便于进行规范管理,市民吃起来也更放心一些。”

 

  他同时表示,这种经营模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在对他们进行集中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提高。这就需要政府的更多投入,对他们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建立统一的标准,同时突出其自身特色。”(来源: 安徽网)

责任编辑:  一米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