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学智:抗日战场建奇功

24.07.2015  10:40

金寨,一片红色热土,在革命战争年代,10万金寨子弟参军参战,走出了50多位开国将军,是全国有名的将军县。洪学智将军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55年和1988年,他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洪学智上将

1941年,盐阜军区司令员洪学智(后排左一)与军区各部部长合影。

洪学智出生在金寨县双河镇一个贫苦家庭。 1928年冬,15岁的他参加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农民武装联庄队,后参加了著名的商南暴动,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洪学智革命生涯近80年,身经百战,功勋卓著。抗战中,无论是挺进敌后,还是在抗日一线,他均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记者近日走进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洪学智将军故里——金寨县双河镇,通过一件件展品与介绍,感受将军在抗战岁月中的英姿风采。

“敌后小长征”胜利抵盐城

长征结束后,洪学智进入红军大学学习,继而转入抗大。抗日战争时期,洪学智从抗大教员、支队长、副大队长到抗大五分校副校长,在抗大从事军事 教育 工作长达6年,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党、政、军优秀干部。 1939年7月,他率抗大第三大队学员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一边参与办学,一边参加了“百团大战”和粉碎华北日伪军大规模“扫荡”的战役战斗。

1940年11月,洪学智奉命,率八路军抗大总校华中派遣大队奔赴苏北抗日前线。从太行山到苏北,横跨晋冀鲁豫皖苏6省,要冲破敌人5道封锁线及大片敌占区。带着270人的学生军,几十支步枪,艰难可想而知。但洪学智凭着多年的军事经验,历时半年,行程2500多里,于1941年4月28日到达新四军军部盐城,全队270人无一减员,被刘少奇政委、陈毅代军长称为“奇迹”。

在敌占区行进,他带领部队基本上都是晚上急走。进到一个村庄,他们就调查敌情民情,勘察地形,选定行军路线。从哪里到哪里,地形地物,都要事先画成交通图交给大家,以免遇到敌情走散后,找不到队伍。到一个地方住下来以后,洪学智就组织大家做群众工作,向老乡们宣传抗日必胜的道理,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在群众中播撒抗日的种子。

行军中无论怎样艰苦、怎样紧张,洪学智要求大家备上3天生米、3天干粮。洪学智在他的回忆录中说,那时他的妻子张文带着孩子洪虎一起行动,行军很紧张,必须走很远才能喂一次奶。有时,孩子把裤子尿湿,都结成了冰,也来不及换。过了晋察冀根据地后,洪虎感冒了,同志们想办法给他买了一小桶面奶,喂了两次之后,感冒好了,就赶快把面奶封起来,不再让他吃,留着备用。 生活 太艰苦,为让张文保持奶水,他找来个“洋铁壶”,里面装半桶猪油带着。几天吃不到一点油水时,就挖一点点猪油吃。

反“扫荡”机智大转离

洪学智到盐城后,任抗大五分校副校长,兼任盐城卫戍区司令。1941年7月,日伪军出动1.7万人向盐城新四军总部扑来,新四军军部紧急转离。洪学智负责整个军部直属队4000多人及抗大五分校1000多名教职员工的转离。军情紧急,洪学智立即作出了轻装转移的命令,同时把有战斗经验的4支队的连排干部队,分成若干小组,3个人一个战斗小组,互相联系,分散活动,争取时间,保障军部直属队以及五分校尽快撤离。

根据敌情,他还安排在几个地方布设了水雷,准备在水上杀伤敌人,迟滞敌人行动。敌人进盐城要过一座木头桥。洪学智安排人把桥堵塞,在上面浇了汽油。日军一来,把火点着,大火熊熊,吓得日军没敢过桥。盐城的河多桥多,洪学智充分利用地形,凡是有桥的地方,让后撤人员过一道拆一道,终于甩开了追敌。他把人员撤到了盘湾子西北海边苇草地区,顺利地完成了突围任务。

1941年10月,洪学智任新四军盐阜军区司令员。为扩大巩固根据地,他组建了一个教导队,选派人员进行游击战术训练。训练出来的人又被安排到下面去担任军事骨干。同时,县、区、乡层层办训练班,培养自卫队员。经过一年艰苦的工作,盐阜区各县区乡都建立了武装。盐阜区的地方武装迅速壮大,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新四军主力部队,也成为主力部队的后备军。

阜宁有三分之一是水网地,敌人经常驾驶小汽艇进犯。为了阻止敌人,洪学智组织部队与民兵在河道上筑起拦河大坝,堵住河道。大坝有露出水面的明坝,使敌人汽艇活动受到了限制。为反“扫荡”,洪学智还组织实施坚壁清野,在敌人“扫荡”时,让群众都把粮食藏起来,不让敌人得到一粒粮食。日军旱地“扫荡”一般都乘 汽车 ,洪学智组织地方武装在敌人要经过的交通要道上,挖好一道道地沟,人称“抗日沟”,阻滞汽车行驶。同时,组织县独立团和民兵,分散成许多游击小组,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打游击战,削弱消耗敌人。

洪学智在领导盐阜军民开展反伪化、反蚕食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地方武装,仅用一年时间,盐阜军区地方武装就扩大到8个团、1个营共5000多人,受到华中局特令表彰。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