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流法治环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17.06.2015  20:47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在合肥,法治建设已然成为合肥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护航者。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近年来,我市强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创新政府立法体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以一流的法治环境不断提升地方的核心竞争力。

  深化改革 行政权力进清单

  “瘦身”“提速”“便民”是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三大关键词。经过数轮清理,全市行政审批项目数量大幅下降,特别是2006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举行“四堂会审”,当场砍掉123项,掀起了一场政府部门的“自我革命”和政务服务的“效能风暴”。目前,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仅为156项。2014年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再次从147项精简为83项,精简率43.5%。如今,合肥已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会城市之一。

  同时,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目前,市本级保留权力事项1458项,精简权力事项4076项,精简率为73.7%;保留涉企收费项目99项,精简率达42%。据市法制办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还将加快推进省市政府权力网上运行平台建设,实现行政审批网上“一站式”公共服务、“一体化”运行管理,真正实现“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

  依法行政 行政决策终身保修

  为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我市先后出台了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听证、风险评估、实施效果评估等三个办法,形成“1+X”较为完善的行政决策机制。今年起,领导“拍脑袋”将面临终身追责。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府系统重大事项决策行为的实施意见》规定,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随着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制度的施行,行政决策有了终身“保修卡”。本月起,我市将对《合肥市大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合肥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合肥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三部政府规章开展立法后评估,进行一次系统“体检”。“通过舆情跟踪、民意调查、专项调研、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纠正。”该负责人说。

  强化监督 打造群众公议2.0版

  2010年,合肥在全国首创推行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制度,将行政处罚全过程公开透明地“”在“阳光”下。截至5月31日,合肥市共招募群众公议员564人次,开展群众公议活动437场次,群众评议案件2017件,94.7%的公议意见被采纳。经过群众公议的行政处罚案件,没有一起因复议或者诉讼被依法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

  经过5年的运行,合肥市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已经成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度量衡”,有效预防廉政风险的“制动仪”。市法制办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强化监督,将行政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我市还将积极创新监督模式,依托全市权力清单运行平台建设,构建包括执法监督、群众公议、规范性文件“三统一”管理、行政处罚结果公开等内容的法制监督信息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