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淮谱新篇 淮水安澜福泽万千民众

10.08.2018  18:29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7月28日讯(记者:丁雨光) 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淮河不根治,安徽无宁日”。改革开放以来,安徽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治淮高潮,淮河两岸的面貌已发生深刻变化,奏响了淮水安澜的美好篇章。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安徽省治淮投入力度最大、解决问题最多、治淮效果最为显著的时期。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颍上县王岗镇淮罗村二庄台。踏着平整的柏油路,沿着仿古城墙漫步,便能远眺壮美的淮河风光。城墙内,黛瓦白墙的农家小楼整齐排列,村民杨侠在自家小院里开起了农家饭店。她告诉记者,这两年,庄台环境大变样,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和她一样陆续回到村里生活:

  “家里搞了旅游村,我就回来了。生意还好,收入一天二三百。以前的时候,一涨水四周都包围水,成夜都不睡。现在好多了,变化太大了,环境也好,一切都好。”杨侠高兴的对记者说。

  杨侠也许不知道,庄台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离不开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对行蓄洪区的水利投入。今年,我省在分解安排投资计划方面,对行蓄洪区主要支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等公益性项目予以重点倾斜,其中行蓄洪区重大水利工程落实中央和省级投资5.84亿元,占全省规模的23%。淮河行蓄洪区居民迁建工程累计落实中央和省级投资8.96亿元,今年又争取到近5亿元资金。

  淮河行蓄洪区居民迁建工程正是我省新一轮治淮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2003年、2007年淮河大水后,我省实施了淮河行蓄洪区及河滩地移民迁建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计解决了城东湖、瓦埠湖、蒙洼等行蓄洪区超过40万人的防洪安全问题。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总规划师徐迎春: “我们治水的理念也不断与时俱进,从以前的防洪救灾,到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近几年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

  安徽省淮河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耕地4270万亩,人口4150万,由于地处中游,历史上饱受洪涝灾害之苦。治水几乎成了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面镜子。

  从1983年开始,我省拉开了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的序幕,由于投入不足,1991年之前,我省治淮仅实施了姜家湖唐垛湖行洪堤退建等少数几个治淮项目。1991年大水后,国务院及时作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由此掀起了第二次治淮高潮,以防洪排涝为主要内容的19项治淮重点骨干工程全面展开,其中安徽涉及其中的14项,总投资超过200亿元。2003年9月,安徽省治淮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正式成立,先后从省水利厅厅直单位抽点200多人参加治淮建设,设立机关四个处室和17个现场机构,承担王家坝、蒙洼圈堤、磨子潭水库等治淮重点项目和淮北大堤加固工程的建设管理任务。

  安徽省治淮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严寒柏: “治淮工程点多面广,任务非常重,不打突击战,没有这么多人参与,完成任务还是很有难度的。”

  2010年,在各级各地政府和水利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涉及安徽的14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部竣工。时至今日,这些工程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淮河中游骨干防洪体系基本形成。说起淮河防洪体系,就不得不提到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这座建成于2006年的大型水利枢纽,配合现有的水库、大坝和行蓄洪区,调蓄洪水、消减洪峰,可将上游4.22万平方公里的来水面积的洪水控制带收放自如。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管理局防办主任徐良金: “我们可以对洪水进行有效管理,及时准确可控,向科学管理迈出了很大一步。”

  14项治淮重点工程的完工,使淮北大堤及蚌埠、淮南城市圈堤保护区防洪标准达到了100年一遇;淮北跨省骨干河道和流域重要支流以及平原、湖泊洼地防洪标准达到了10年至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了3年至5年一遇,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沿淮地区面临的洪水威胁、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问题,在防御2003年、2007年淮河大水中,已建治淮骨干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总规划师徐迎春: “淮河中游的整体防洪能力提高了,淮河河道排洪泄洪更加通畅,低标准行蓄洪区群众安居了,堤防险工险段加固了,支流河道的排水条件改善,总体上减灾水平提高了。”

  2010年,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决定进一步治理淮河。2011年3月,我省新一轮治淮目标任务明确,涉及安徽的有包括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淮河行蓄洪区及河滩地移民迁建工程等18项23个单项工程,规划总投资529亿元,已完成投资近130亿元。

  回顾历史,安徽治淮取得一次又一次阶段性胜利,当年洪水时沿淮民众“攀树登屋,呼号求救”的景象成为过去。从事水利规划设计近四十年的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总规划师徐迎春可谓是一位“老水利”,他坦言,随着国家和安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地各级政府对治淮工作的重视,安徽人民的淮河安澜梦一定会实现: “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淮河治理,治淮取得重要成效,很重要的是因为改革开放让我们国家实力增强了,地方经济发展了,为我们(治淮)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