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油茶产业做大还需加“油” 产业链有待延长

28.05.2015  14:22

  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建成30个油茶等木本油料生产重点县。记者日前对油茶生产基地进行了探访——
   种植产业前景广阔,短期困难挡不住投资热情
  5月19日,记者来到宿松县龙成山油茶种植示范基地,但见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郁郁葱葱,不时有白鹭、山鸡栖落其间。
  作为宿松县招商引资的龙头企业,安徽龙成集团开垦了这片荒山。2013年该集团流转上万亩土地种植油茶,现在万亩油茶已经成林。未来几年,计划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亩,建成年产万吨的茶油加工厂,打造航母级油茶产业基地。
  “油茶浑身都是宝,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油茶身价倍增,茶籽由四五元一斤涨到八元一斤。 ”龙成集团董事长吴伍兵介绍,种植油茶经济效益可观,按一棵树出5斤茶籽算,一亩地种100棵树就能产出500斤茶籽,直接经济收入可达4000元。
  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将大部分油茶园反包给农户管理,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 “农民除每亩100元的土地流转费外,在基地上班还有工资,承包油茶管理有委托管理费,管理得好,超产部分还有70%分成。 ”吴伍兵说。
  宿松县林业局副局长黄松友介绍,油茶经济效益显著,通过培育改造的油茶林,稳产后亩产茶油可达30公斤,油茶树挂果期长达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产业前景十分广阔。同时油茶属于常绿树种,耐干旱瘠薄,适生范围广,生态效益显著。
  “前期投入大,是油茶种植的第一道门坎。”时建国在宿松县长铺镇承包了300亩荒地种植油茶,他告诉记者,“包括土地流转、开荒整地、购买种苗、施肥、人工工资等,平均每亩地前期投入超过万元,基地日常管护每年还要投入五六万元。 ”
  “油茶树耐贫瘠,利用荒山荒坡推广栽培油茶,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生态环境。但是必须突破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土地流转困难的问题。 ”省林业厅木本油料办主任徐建敏介绍,油茶属多年生木本植物,造林后四五年才能挂果,七八年进入盛产期。为解决油茶投资大回报慢的压力,各地因地制宜,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在油茶林中套种景观树,养鸡、养羊,利用蓄水塘养鱼,吸引游客垂钓观光,发展休闲农业,以“短”养“长”,取得良好效果。经过5年来坚持不懈地建设,我省已初步形成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两大油茶产业集群,去年新增油茶种植面积近20万亩,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11.9万亩,今年将继续新增油茶20万亩左右。
   加工原料供应不足,企业长期“吃不饱”
  “等米下锅真不是事。原料供应不足,生产线长期‘吃不饱’,目前企业每年生产期只有2个月。 ”在太湖县山里郎茶油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大部分机器闲置,只有2个工人在罐装车间进行成品油罐装作业。企业负责人余登久说,由于收购不到足够的原料,导致茶油加工处于亏本经营。
  山里郎茶油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油企业,2007年购置了全套的自动化压榨设备,设计年产量是3000吨,去年实际产油只有1700吨。“有产能没产量,主要因为油茶籽供应不足。 ”余登久介绍,一方面处在成熟期的油茶树太少,目前结果的油茶树大部分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种的;另一方面,茶籽成了稀缺资源,国外企业也纷纷过来高价收购,导致原料外流严重。
  “目前油茶业务虽然每年亏损上百万元,但我们看好油茶产业的长期前景。 ”余登久展望未来信心十足。随着政府加大对包括油茶在内的木本油料的政策扶持,各地发展油茶种植基地的热情很高,未来大面积油茶树进入盛果期,企业吃不饱的问题有望三五年后得到有效缓解,“未来我们还要建分厂,包括设备升级。 ”
  “我省适宜油茶栽培有35个县(市、区),油茶生产历史悠久,油茶生产技术和经验较为普及,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徐建敏介绍,“近年来我省通过政策、资金、服务等手段和措施,积极扶持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调动各方发展油茶的积极性,加快油茶基地建设。新发展的油茶基地中,80%以上是企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造林。 ”
  为鼓励企业发展油茶种植、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和观光旅游等,延伸产业链条,宿松、郎溪、宣州等县区,以实施国家油茶示范林、农业综合开发油茶基地造林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油茶项目为重点,建成了一批油茶高产栽培示范园。并以油茶低产林改造为抓手,全面提高油茶林的产量和质量,以“企业+农户+基地”的建设方式,实现企业、农户双赢。据统计,油茶项目区林农人均年平均增收近1000元。
   销售产能不足难进超市,产业链有待延长
  记者走访合肥市部分大型商超发现,琳琅满目的油品柜台中鲜有油茶品种,即使有三两个品种的茶油,也多是产自江西、湖南等地,安徽本土品牌难觅芳踪。
  “目前每公斤茶油的成本价在120元左右,去除包装等费用,利润在30%左右,如果分销给批发商、零售商,利润更低。”余登久告诉记者,“1公斤装茶油售价在198元,进入超市需交纳进场费、营销费等不菲的中间费用,基本上无利可图。 ”现阶段一些缺乏规模的茶油企业销售局限于线下直销和线上销售,消费群体相当不足。
  “油茶全身是宝,油茶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采访中,业内专家普遍这样认为。据统计,目前我国年产茶油为26.65万吨,年人均占有量仅0.2公斤,远低于发达国家年人均占有橄榄油20公斤的水平,未来茶油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生产茶油的剩余物,还可广泛用于日用化工、造纸、纺织等领域。其中茶枯可生产精油、皂素等产品,可作重要的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机床抛光粉等。
  “目前茶油行业中,还缺乏叫得响的品牌。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快品牌建设。 ”黄松友认为,我国茶油行业还处于市场培育期,消费者的认知度不高,市场份额较小。受人们长期消费习惯的影响,大豆油、菜籽油等仍占主导地位,茶油的市场推广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油茶产业还应该在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加强综合开发利用。 “辅料的经济价值也很高,非油价值占到7成,茶油本身价值其实只占3成。未来油茶的精深加工空间很大。 ”正是看好这一广阔产业前景,给吴伍兵坚持的信心。
  记者从省林业厅了解到,目前我省已有全国油茶重点企业4家,国家林业(油茶)重点龙头企业3个,油茶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9个,涌现出“大平”“大别山”“裕籽贵”“徽山”等一批油茶知名品牌。毫无疑问,只有打造一条集生态种植、精细加工、网络营销、环保旅游为一体的油茶绿色产业链,才能真正让油茶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