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模式,石漠化地区开发扶贫的历史飞跃

03.07.2014  17:28
   中国绿色时报7月3日报道(记者  吴兆喆)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在推进核桃产业治理石漠化地区生态和促进贫困人口致富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创新机制、探索有效模式、深化科技服务,实现了生态与民生携手并进的格局
  历史的细节,时常内有乾坤。
  当媒体广泛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在石漠化治理中作出突出贡献时,当具有同样地貌的兄弟城市到河池参观学习时,当河池人挺直腰板奔向小康时……有多少人知道河池为发展核桃产业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考量河池核桃产业发展的成效,我们必须透过今天的繁荣,挖掘、整理并呈现昨天的影像,正是那一点一滴的汗水,让年轻的河池伫立于生态文明时代的潮头,构成了河池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高瞻远瞩
  把脉时代造精品
  河池市委、市政府推进核桃产业有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推进前,河池市委书记黄世勇带领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到基层深入调研,邀请专家一次次论证,形成发展共识,最终瓜熟蒂落,于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河池市核桃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推进后,他们不断完善创新机制、探索有效模式、深化科技服务,实现了生态与民生携手并进的格局。
  在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黄世勇表示,发展核桃产业是欠发达、后发展的石漠化地区科学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在河池,发展核桃产业是建设“幸福河池”的重要抓手。
  河池市核桃办提供的资料显示,10余年的探索证明,石山地区产业发展必须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
  那么,河池力推核桃发展的依据是什么呢?
  河池市市长何辛幸说,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不仅符合河池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也切合河池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更符合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对实现河池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改善石山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核桃是保障粮油安全的战略树种,河池力推核桃产业发展符合我国宏观产业政策的要求。我国植物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油料生产,积极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
  其次,核桃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旗舰树种,河池在全市布局核桃产业切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经过对凤山县、天峨县、南丹县的调研,以及到云南省大姚县、漾濞彝族自治县的考察发现,核桃已成为农村的经济支柱产业,成为山区农民的“养老保险”和“绿色银行”。
  再次,核桃是石漠化治理的主力军,河池在石头缝里种核桃,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河池的实践表明,核桃树根系发达,见缝便钻,吸水固水能力较强,有利于遏制水土流失。同时,核桃高大繁茂的树体可为多种野生小动物提供繁衍栖息地,其枯枝则可成为一些菌类的生活场所,使石漠化地区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6月初的一场暴雨过后,记者在凤山县凤城镇林兰村落叶湾看到高大繁茂的核桃树与嶙峋乱石共生的场景时,不由得为之一振。尽管今年气候条件不好,但核桃果却憋足了劲地比着个儿,那些缀在枝头的,圆润、墨绿的核桃果上还挂着雨珠,如带着几分青涩的少女般娇羞地看着树下的人们。
  “这里原本土壤瘠薄,乡亲们为了种树治石致富,硬是通过肩扛人背、垒石围穴、客土造林,才有了现在的局面。”凤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多年的探索,凤山已经在这样的大石山上建立了县、乡、村、户四级核桃种植示范基地,2013年全县核桃初挂果面积3.5万亩,产量576吨,产值超过了3000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18元,“现在,一株核桃树收入超千元已经不是神话了。”
  “我们现在的目标已经不是打造‘千元树’了,是要打造‘万元树’!”同行的河池市市长助理赖家业说。
  这话绝非虚言。近年来,在河池核桃发展进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给予了极大的资金支持,为兴林富民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林兰村下山后,记者在乔音乡同乐村村民陆祥明家看到了无数株“千元树”。
  今年60岁的老陆曾经是一名“吃皇粮”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离开教师岗位后,回家当了农民。由于家里人多、田薄,年轻时,尽管他经常外出打工接济家里,但日子却过得异常艰苦。
  2001年,有一肚子“墨水”的老陆积极响应县里发展核桃产业的号召,不仅在自家的薄田里种下了核桃,还租了其他村民的60亩土地种下了900株核桃,成为村里的核桃种植大户。善于钻研的他还根据玉米脱粒机原理研制成一台核桃剥皮机,降低了劳动强度。
  “2009年,收获干果250多公斤,收入1万元左右。此后,挂果的树逐年增多,收入也逐年增多,2010年收入1.8万元,2011年收入4万元,2012年收入5万元,2013年收入6万元。”在自家房后的乱石山上,老陆指着繁茂的核桃树告诉记者,他就靠这些树,建起了新楼房,过上了好日子。
  不止是凤山县有这样的“千元树”。记者在被称为“天峨县核桃第一村”的八腊瑶族乡麻洞村下寨屯采访时,45岁的村民罗秀峰带着记者参观了他家房前屋后的老核桃树,这些树上都订有统一制作的标识牌,写有户主姓名,胸径,树高、冠幅、树龄,年平均产量和产值7项。他家一株树龄达130年的老树,年均产果105公斤,“按照每公斤40元计算,这就是4200元呢。”
  当核桃树治石致富的消息传遍河池的山山水水后,2012年年底,全市核桃生产工作备肥备种现场会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召开。
  河池核桃产业步入发展新轨道的新历程开始了!
   多措并举
  群众满意是标准
  一只美丽蝴蝶的成长,需要经历漫长时间破茧。河池核桃产业的发展,则需要全民经历思维“破茧”的过程。
  “领导干部的认识是最基本的,农民的认识是最关键的,全民的认识才是最核心的。”黄世勇多次表达了要迫切转变干部、群众思维的态度。
  对此,河池市委副书记陈刚有着深刻的体会,回忆这几年核桃产业发展的经历,他说:“只有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非常措施、非常办法,非常工作力度,全力以赴,才能真正快马加鞭推进核桃产业发展工作。”
  可是,当整市推进核桃产业时,河池当地影响力最大的网站——河池网马上就“炸了锅”。
  有网友在河池论坛发表帖子直指先天条件不足,“河池的自然环境不比云南大理,不要生搬硬套”,有网友直接批评执政领导,“领导干部是不是只重政绩不重实际呀”,也有网友讥笑说,“我还以为是核能产业,核桃就算了吧”……
  面对集中爆发的网络舆情,河池市核桃办向市委、市政府提议,“必须抛开以往纯官方视角的‘苦口婆心’说教方式,邀请网友实地参观,由市核桃办租赁大巴,让他们自己实地去认识、判断”。
  随即,来自全市各行业的自由报名的20名资深网友,跟随由河池市林业局、市核桃办、河池日报、河池网联合组织开展的“河池核桃产业发展网友采访团”下乡了。
  网友们见到了凤山县的农民陆祥明。老陆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后,他感慨地说:“在即将60岁的时候,我跌宕的人生,终于有了一个快乐的结尾。”
  听了陆祥明的经历和故事后,网友们还到南丹县城关镇播鸟村、河池市怒江双盈有限责任公司、天峨县八腊乡麻洞村向家坪屯、金城江区东江镇木友村同干屯采访了不同群体对发展核桃的看法,真正了解到在河池发展核桃并非神话。
  网友们从乡下回来后,黄世勇专门带领市委相关干部与他们交心座谈,再一次通过媒体表达了胸怀百姓的发展思路。他强调,“只要惠及子孙,功成不必在我,越有风险就越要担当、越要用心”。
  面对真心为民的市领导,原先强烈质疑的网友们由阻力变成了助力。网友“彭昌伶”说,“内心信服了,观念改变了,才会生发激情去大种核桃”;网友“审国颂”说,“要加大对核桃产业发展的宣传推广力度,以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合力,推动核桃产业发展”;网友“帅鸟先生”说,“这才是真正永远不倒的产业,真正的养老树”……
  网友们观念转变的成功经验,也成为市委、市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创新之举。
  然而,网络的声音仅是一个方面。边远的大山深处,尤其是以前根本就没有核桃树分布的村庄里,农民们更是怀疑核桃能否成长、结果,各项政策能否惠民并延续。
  “继续组团参观。”市核桃办再次提出建议。于是,由各县分别组织的3000多名分管领导、扶贫干部、企业负责人、技术员、种植户分批开进了凤山县和天峨县,统一参观、统一培训,以解除他们对核桃发展存在的疑虑,并鼓舞群众广种核桃的热情。
  “坚持换届不换产业的思路,破解了‘朝令夕改’的难题;坚持水果局主抓、各种资金捆绑投入,破解了‘各行其是’的难题;坚持专业管理,技术服务到村屯,破解了‘光种不活’的难题;以奖代扶,市场运作,破解了‘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的难题。”陈刚在调研参观之后向广大干部说道。
  “这个地方的石缝,比我们隆福的条件差得多,人家能在这种地方,种出这么好的核桃,我们真的应该学习一下。”在天峨县八腊乡麻洞村的参观现场,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鱼洞村下鱼屯农民罗永超也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感慨不已。
  对于参观和培训,河池市副市长黄德意也有着深刻的体验,他告诉记者,参观是激发农民发展核桃的信心,而培训则是解决他们的技术难题。
  据市核桃办统计,2012年至2013年,全市共开展大型核桃宣传活动863场次,印发主题为“三毛种核桃记”的宣传漫画12万份,设立核桃宣传栏281个、宣传碑512个、张贴标语1.29万条,创建的“金果通”核桃短信平台共收录核桃种植户2.34万户、发送短信7.7万条……
  记者经巴马、凤山、天峨、南丹,一直到金城江,途中看到的核桃标语、标牌不下百幅,“山上栽片核桃林,既保水土又脱贫”,“栽下核桃树,换来小金库”,“核桃真是宝,保健不能少”,“核桃来当家,养老得靠它”……涉及生态、致富、保健、养老等各领域。
   全心为民
  难题自会迎刃解
  行至今日,为倾情核桃产业发展的推动者们都喜不自胜。因为,一条新的产业带在此产生,一首新的富民曲在此奏响。
  作为主管核桃的部门,市林业局和市核桃办的担子更重了。
  蒙建军告诉记者,原计划从2012年起,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推进,没想到网友参观团和农民参观团这么一“观”,推进速度惊人啊!2012-2013年度完成56万亩,2013-2014年度,完成95万亩。
  “甚至有地方还出现了偷苗现象,这可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从没有过的事情”。他补充道。
  然而,“快上”的同时如何“保质保量”?农民没钱怎么购买核桃苗和肥料,怎么种植?没技术去管护,万一不挂果怎么办?挂果前,农民拿什么维持生活?河池当地没有核桃种苗,良种壮苗从哪儿来,渠道可靠吗?会不会有官员为了政绩只管栽植不管其成活呢?……
  当决策化为行动力时,智慧也会伴生而至。市委、市政府在相关会议中多次要求,一定要抓好良种基地建设,保障良种苗木供应;抓好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指导服务;规范种植措施,努力提高种植质量;强化督导检查,保障种植进度质量。
  特别是在强化执行中,陈刚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作为核桃管护的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作为直接责任人,要切实加强对核桃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
  与此同时,河池市人大和市政协也给予了极大支持。市人大常务副主任韦志鹏和市政协主席刘先明分别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全市核桃种植情况进行了全面复查,有效防止了弄虚作假、只种不管的情况发生。
  在落实具体工作中,全市及各县各有各的“招数”。
  ——为解决钱的问题,市里通过整合资金,2012年和2013年全市共整合扶贫、农业、林业等项目资金达2.54亿元,顺利完成了购苗、挖穴、肥料等任务,并无偿提供给农民,为核桃前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市里出台了帮扶办法,即厅级干部每年帮扶5户,处级干部每年帮扶3户,科级干部每年帮扶2户,一般干部每年帮扶1户贫困户各种1亩核桃。
  南丹县委副书记曾朝伦告诉记者,南丹县除了整合资金和进行帮扶之外,广泛推行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引导和鼓励企业及经济能人出资、种植和管护,群众出地参与经营、分成。目前,南丹县已成功引进外地有实力的企业3家,成功开发出核桃面积近9000亩,有效化解了“企业有资金无土地、群众有土地无资金”的矛盾。
  ——为破解技术难关,全市各县(市、区)均成立了县、乡(镇)、村、屯四级技术员队伍,全市共有139个乡镇建立了核桃服务站,技术员队伍达2088人。仅2013年,全市共举办培训班2608期,培训人员20.6万人次,印发资料18.2万份,并选送9位核桃科技人员到云南挂职学习3个月。
  天峨县副县长龙慧芬告诉记者,天峨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输送技术人员外出学习、邀请县内外专家来授课,使农民改变了过去粗放的管理模式。同时,为了让农民在核桃结果前增收,县里发动群众在核桃林地间套种金花茶、铁皮石斛等作物,取得了“以短养长、以快养慢、长短结合”的发展效果。2013年,天峨县仅发展核桃林下间作套种“三特”产业一项就实现产值1995万元,人均增收133元。
  ——为确保苗木质量,市核桃办公开招标,明确只有云南的种苗公司方可投标,而且投标公司的种苗必须来自于云南省林业厅认定的基地,并邀请云南的专家实地检验确定后,再通过政府采购招标。2013年之后,河池便建立了自己的苗木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17家育苗基地,可以实现本地供给。
  蒙建军告诉记者,在从云南调运苗木的过程中,全市各县(区)都成立了专门的苗木调运工作组,有专人在云南的种苗基地监督装车,有专人负责押车,真正做到了“四定三清楚”。同时,在购苗合同中明确规定,要扣押5%的苗木款作保证,如果苗木全部成活并结果,才将尾款付清。否则,还要追究对方相关责任。
  ——为杜绝虚假政绩,市委、市政府把核桃产业发展纳入了行政领导目标管理,细化了种植面积完成率、造林成活率、林地管护率等各项指标。每年都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核桃办对各县(区)的情况不定期督查,奖惩分明。更严苛的是,对相关责任领导负责的苗木实行责任终身制。
  凤山县乔音乡核桃技术员秦义勇对记者说,不止领导干部有考核,技术员也有。乔音乡下辖16个行政村,核桃管护面积达3万亩,作为乡里的技术员,老秦每天早晨8点前要向分管副乡长短信汇报行程,并联系村技术员前往村里解决相关问题,每天钻在林子里的时间长达8小时-10小时,“每月工作满22天才能兑现工资,村级技术员月薪650元,乡技术员月薪1500元”。
  “说到底,保质保量的核心就是科技,我们从不打无准备之仗。”黄德意信心满怀地说,除了建立市、县、乡、村、屯级技术员队伍之外,河池还专门聘请了中国林科院首席核桃专家裴东、云南省林科院研究员张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总工程师蒋桂雄等业界专家为河池核桃产业发展顾问,为河池形成产业发展一盘棋、政策支持一模式、培训指导一条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
  山青水明人欢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河池核桃产业推进中,各级各部门投入的科技力量可谓发展的基础支柱。
  特别是在河池市核桃办和凤山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凤山县实施了“百村千屯万户3株核桃高产栽培示范树项目”,即要求每个核桃种植户高标准管好至少3株以上核桃树,在全县形成“县、乡、村三级示范片+农户示范树”的科技示范工作格局。
  “3棵核桃树打通了凤山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凤山县副县长张武贵告诉记者,2012年凤山县还成立了核桃科研开发中心,配备了专门的科研人员和工作经费。研发中心意在通过开展种质资源收集、珍贵树种引种、良种繁殖和选育、采穗圃营建、土山区核桃丰产栽培模式示范(典型喀斯特石山核桃栽培模式试验示范)、优良品种试验示范的推广等,逐步实现核桃苗木本土化生产,确保苗木质量,为提升核桃产业开发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目前,凤山县已经自主选育出了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生长的优良品种“凤优1号”。这一品种曾在2013年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组委会“三优”评选活动中,荣获了“中国优良核桃品种”称号,也是目前广西荣获世界核桃组委会认定的唯一品种。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黄德意说,凤山良种的选育为河池本土品种的培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对河池未来壮大核桃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必要的科技支撑,除凤山的品种外,“天峨核桃”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金城江区的“紫仁核桃”、南丹县的“小米核桃”等已经逐渐成为河池核桃产业的“拳头”产品了。
  对于河池核桃产业链建设的科技支撑,何辛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把核桃种植布局在群众基础好、积极性高的乡村;要从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综合考虑,要以大面积、高规格、集中连片的示范效应带动发展;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建立产业核心示范区,推进先进技术和设施集约集成发展;要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开展核桃原产地、环境管理标志和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工作,完善产品质量跟踪服务体系;要加强与技术单位合作,争取设立科技示范基地,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工作;要加强技术培训,注重技术指导跟进,提高种植管理水平。
  多年的实践证明,核桃不争地、可套种、投入少、收期长、储藏久、易护理的特性,是河池发展“山地经济”首先树种,是“双赢”选择,前景广阔,意义深远。
  离开河池时,新一天的第一缕阳光正含笑而来,空气中满是泥土的清新。四下望去,田野山间,密匝匝的核桃林郁郁青青、苍翠欲滴。
  祝福,河池!祝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