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虐待:我们把老虎当孩子养

29.07.2014  16:05
○一些动物由于经常被拉去公共场所,对摄像机和镜头特别敏感。
 

        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埇桥马戏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近些年来对动物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和一些针对禁止虐待性表演的政策出台,部分演出了近百年的马戏节目因为被认为“过于残忍”,永远退出了舞台。动物保护与文化传承孰轻孰重,如何在中间寻找到平衡点,这成了摆在埇桥马戏人面前的难题。

        关于虐待——“虐待动物?我们不敢,更不会!

        走在蒿沟乡高滩村李同海家中的虎舍边,李同海这样告诉记者提出的对待动物的问题:“如今很多人对于我们马戏有着偏见,认为我们的马戏是虐待动物,但想一想我们怎么可能虐待它们。虐待?我们不敢,也不会!

        李同海说,先不说法律角度,光是从经济角度上来说,一只老虎一天的喂养费用就有一百多元,如果虐待它们,不仅经济成本上说不过去,而且还得负法律责任。另外从个人感情角度上来说,已经和动物们相处了那么多年,都是同台演出的老搭档,如果说马戏人都把老虎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养,都不为过。

        李同海说,好好照顾这些动物们,动物们也会对人有感情。有时候,老虎生病了,兽医就要为它们从尾巴上打上吊针,它们也知道兽医是来帮助它的,会一动不动地接受治疗。而此时,李同海也会在一旁陪着它们,直到老虎的病情有所好转。为了及时掌握老虎的病情,李同海还用上高科技的方式,他在虎舍中安装有监控摄像头,随时观察着虎舍中老虎的一举一动,老虎任何一个不适的反应,他都能在电脑中看得清清楚楚,就要立刻叫来兽医。如今,李同海聘请了宿州市的一位专业兽医,专职为这些狮子老虎体检。

        李同海指着虎舍中还在蹒跚学步的小老虎说,这只小老虎出生时,由于母虎没有奶水喂养,但下了崽的母虎不让外人靠近,曾差点饿死,于是李同海家中那只原本看门的狗,便成了妈。

        关于训练——从不听话就打到食物诱导

        据了解,埇桥的马戏如今已经传承了数百年,到了上世纪30年代,埇桥马戏关于虎的节目就已经成熟,并出现了多个流派,那时候的埇桥吴清云的老虎表演就已经闻名全国。那时,埇桥地区就已经有多户人家“吃老虎饭”,按照祖传、相互学习的方式训练老虎。

        在开办属于自己的马戏团之前,李同海曾经在国营动物园里担任驯兽师,他回忆说,此前老祖宗如何训练老虎不知道,但改革开放初期,他刚进宿州国营马戏团的时候,因为观念落后的原因,对待动物的方式确实存在着一些粗暴的方式,动物不听话就打。与此同时,动物和人之间关系也较为紧张,当时的驯兽也是一个危险的活计,经常是狗熊、老虎等动物被打急了,朝人身上一趴,胳膊上就出现一个血印子,那个时候驯兽师受伤也是常有的事情,李同海身上至今还留有那个时代留下的疤痕。

        “直到八十年代之后,大部分埇桥马戏人训练动物的方式才有了改变。”李同海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埇桥马戏人与国际上一流马戏团进行了接触,埇桥马戏人开始知道,不用打,动物也会变得很听话——将惩罚变为鼓励,就像小孩子一样,改由食物引诱,让动物形成条件反射,能够更好地训练动物。比如狗熊踩跷跷板这个节目的训练,驯兽师会用一根线牵着块食物,引导着狗熊走向跷跷板,如果狗熊能够在跷跷板上站稳了,食物就会落入狗熊的口中。

        关于“”——皮鞭敲击地面以娱乐观众

        “埇桥的马戏是一种传统的文化,那可是传承了百余年的。”埇桥马戏代表人物李正丙,在2008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当记者电话联系到他时,他正在前往广西桂林的列车上,去桂林的狮虎山庄,对那里一位老板饲养的千余只老虎的繁育负责技术指导。

        对于马戏是否虐待动物这一问题,李正丙也从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真正的马戏人,是不会让动物受到任何伤害的,在真正的埇桥传统马戏里,在表演中用鞭子“”是一种驯兽师与动物的互动环节,但这种打并非一种真正的打,只是用皮鞭敲击地面,发出声音,并没有敲在动物身上,让观众看起来驯兽师对于猛兽有着威慑力,达到娱乐观众的效果。这种方式有长达百余年的时间,而且被观众认可。

        “但时代进步了,观众的观念也在进步,他们不认为这种用皮鞭敲地的方式是一种人类威严的体现,而是认为这是在虐待动物。”李正丙说,考虑到观众的感受,更考虑到不能和现在的政策法规发生冲突,它们早已消失在公开的演出里。所以这些传统的节目只能存在记忆中。

        关于禁演——放弃部分传统“残忍”节目

        李正丙所说的这些政策法规,指的是2010年7月,国家林业局下发《进一步规范野生动物观赏展演行为》的通知,要求立即停止野生动物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虐待性表演等不当行为。而其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让高滩村马戏经营户们至今记忆犹新。

        针对这些政策,埇桥的马戏人们也顺应时代对马戏进行了一些改良。那些从民国时期就风靡全国马戏界的传统节目中,有老虎骑马、狮虎迎宾、人虎摔跤、群猴赛车、狗熊抬轿、小狗识字等节目。但其中的老虎钻火圈,很多人认为不人道,太过于“残忍”,埇桥马戏人就将火圈换成了花环。

        “实在换不了形式的,咱就不演了。”埇桥马戏经营者李同海说,比如人虎摔跤这种看起来比较惊险,又不太人道的节目,就彻底地从舞台上消失,而狮虎迎宾这种方式看起来比较文明,容易被人们接受的节目,目前还保留着。

        如今在埇桥经营马戏生意的艺人们,都会学习动物保护政策,虽然一些马戏人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在经营马戏时,都会到当地森林公安领取最新法规的小册子。李正丙如此告诉记者:“一切都要遵照法规政策执行,不能违反政策,这样演出才能继续下去。

○这个行业靠动物吃饭,因此人和动物往往是互相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