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上奋力驰骋

05.02.2015  18:24

  创新,是合肥这座城市的基因。

  近年来,我市按照“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以提升产业创新竞争力为核心,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统领,加速科技人才集聚、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金融结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大幅提升。

  创新之路是一条“沉默者的长跑”,是一条艰苦的“长征路”,是一条“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中,我市正以领军者的姿态加速前行。

  体制改革:加速释放创新红利

  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激发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活力,也离不开政府的精心培育。

  我市注重顶层设计,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战略定位统领全局,出台了打造创新高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科技8521行动计划”,部署打造创新高地八项工程和八项措施,分解落实48项目标任务至30个部门及各县市区、开发区。

  改革科技法规体系,在全国率先将创新型城市建设纳入地方法规。启动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专利促进条例制订,将其列入人大立法计划。

  改革科技投入体制,整合分散的科技资金形成多元化的政策投入体系,完善基金、股权或债权投资、借转补、事后奖补等多种科技资金支持方式。

  改革科技计划体制,从单纯的抓项目科技向抓产业科技转变,形成系统的科技创新目标考核、统计和绩效评估体系。

  改革科技部门职能,把科技创新定位为经济类职能部门,从抓单纯的研发向综合配置资源转变,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增长源“十个一”培育工程。

  ……

  一系列改革新举措,激活了合肥的创新能力,挖掘出创新的内在潜力。

  “过去合肥的创新以科研院所为主,现在这种状况正在慢慢地改变。”市科技局副局长陈伟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更加强化改革攻坚、更加强化开放集聚、更加强化创新驱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更好地整合资源,加快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级战略创新平台、创新产业集群和创新领军企业,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抢占未来产业技术制高点。

  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推进和创新办法的尝试,让合肥抢占了创新的制高点,赢得了一项项荣誉桂冠。我市先后获批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

  产业引领: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量子通信“京沪干线”获国家批复建设,未来网合肥先导试验网建设开展,国家关于应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加强金融业信息安全建设指导意见发布……对于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来说,这些重大的利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于2009年创立,由中国科大发起组建,是我国第一家从事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创新型企业。目前,公司拥有中国最多的量子通信领域技术专利,是中国最大的量子通信设备制造商和系统服务供应商,是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技术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建成世界首个规模化城域量子通信网络,将量子通信网络化技术在金融领域开拓应用,与中国科大、新华社联合建成“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验证网”等,作为产业先行者,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在推进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企业发展之所以如此快,主要得益于技术创新和开拓市场。”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勇说,与一般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比例要求达到10%相比,该公司直接参与创新的研发人员比例接近50%,并且每年投入几千万元的研发资金。同时,公司还努力推动产品创新,大力开拓市场,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发展,折射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

  鑫昊8.5代线、彩虹玻璃基板、合肥联想等加速建设并部分量产;在全国率先出台光伏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政策,加速推进“光伏应用第一城”建设;新型显示、机器人等列入国家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等等。在合肥,创新龙头企业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而产业的发展又凝聚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

  当前,我市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28户,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总数达2166户,并且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的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生物育种、农业物联网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在创新政策引领下,全市企业主体地位大幅提升,近五年全市研发机构数、研发投入额、研发人员数、授权专利量中企业占比由40%多提升到70%。2014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12929件和1891件,技术合同交易额84.7亿元,建成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总数达131家。

  平台支撑:产学研协同推进

  “从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之初,我们就进来了,目前已经获得专利十多个。”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合肥)副主任王国君说。该中心主要从事芯片的应用研发,产品广泛应用于多媒体、通信设备等多方面。

  王国君介绍,目前,正在积极组建公司,争取尽快实现产业化。“当初选择在合肥发展,就是看中了这里的丰富人才资源,同时,中科大先研院也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目前,中科大先研院已经集聚了一大批科研机构落户。截至2014年底,中科大先研院累计引入创新孵化企业76家,注册资本达到4.179亿元。2014年申报获批国家省市各级各类项目情况近50项,获得金额5000多万元;认定各类技术合同53项,合同金额共4029.86万元;申请和获批专利数134项。

  一组闪亮的数字,展现着中科大先研院的良好发展态势。

  中科大先研院负责人介绍,目前,先研院已投入17亿元,建成投入使用面积21.5万平方米,入住工程硕士1055人,先后引进包括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安徽省“百人计划”等各类科教创新高端人才29名,孵化76家创新企业,建设33个研发平台。

  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中科大先研院只是一个典型。当前,我市全面启动建设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新型研究院,围绕主导产业,以高校为主角、企业为主体,组建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现代显示等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集聚人才1065人,研发转化成果114项。同时,9所高校建立了1个国家级和20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强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我市积极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对外开放服务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总数达1697台(套);建设联通高校和产业园区的科技服务站36个,举办各类科技活动75场次,挖掘技术需求174条,征集科技成果243项。

  扩大开放: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2014年,对于合肥的科研院所和企业来说,是硕果累累的一年。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主持完成的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近十年我市企业主持完成的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聚焦国家重大项目需求,以科研平台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创新平台,为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科研与信息化管理部部长朱建新说,特别是合肥市在政策优惠、资金配套、设备购置等方面,给予通用院巨大的支持,为通用院开展高端项目研发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试行)》,设立天使基金、科技保险基金、高科技企业创新贷风险池资金、专利质押贷款引导资金等,为在肥企业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强力支持。2014年,我市新上市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市上市企业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75%。

  实施“人才特区”政策意见、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办法等。集聚院士72人、千人计划150人。去年以来,我市面向全球对接高层次人才团队51个、人才252人。

  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高新技术企业兑现所得税减免13.35亿元,同比增长20%,政策落实率为95.1%,为历史同期最高。企业研发项目50%加计扣除额16亿元,税收减免4亿元。

  通过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合肥市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2014年1至11月,合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54亿元,增长16.3%,高于工业增速4.3个百分点。

  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推进,显著提升了合肥的创新能力。“十二五”以来,全市各项指标快速增长,2011年至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733.6亿元增长到1003.8亿元,年均增长17%,占全市GDP21.5%;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每年递增100家以上,由532家增长到828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总数由490家增长到820家,年均增长30%;全社会研发投入由78亿元增长到144亿元,占GDP比重由2.14%上升到3.03%;发明专利授权量由760件增长到1547件,年均增长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