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汪国真的去世与读书日的愧对

27.04.2015  13:40

  26日凌晨2:10,诗人汪国真因病不治于北京逝世,互联网上哀之者众。汪国真的诗作在80、90年代曾影响了许多年轻人。习近平主席曾引用他的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作为一名60后,笔者也有一本早已泛黄的汪国真早期诗集《年轻的风》。当年,“汪国真热”之时购买的,学生时代以及刚刚走上社会时看过,甚至是背过。20多年过去了,几次搬家,这本小诗集一直带着,或许是出于对极少数诗句的留念,或许是出于对“山高路远”的人生之旅的鞭策。不过,它也就一直躺在书架上,好象有好多年没有翻动过。直到汪国真逝世的消息传来,我才又捧起这本《年轻的风》。

  一边读着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一边想起刚刚过去的4月23日——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据了解,2014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与2013年相比,期刊和电子书的阅读量均有所提升,纸质图书和报纸的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44.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愧对世界读书日,愧对全民读书月,愧对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书籍,愧对作者的心血与汗水。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只有一天的愧疚,甚至在读书日里也只有转念间的自责。 或许有过那么一些“读书热”,比如国内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其作品曾一度被市民抢购。可是,这种“热”,多少带有一点“赶时髦”性质,且很大程度上是被出版商的利益搅动起来的。大多数人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热”过之后,一如从前。

  尽管互联网时代已对读书重新定义,但是,读书的基本内涵与基本价值终归没变。正如莫言所说,书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且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全人类的知识水平。人类有责任与义务首先“改变书籍命运”。

  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我们不能在诗人离去时,才翻开他的诗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其实,没有比阅读更重要的“山路”在等着我们翻越。浮躁的社会,功名的追逐,常常让我们心神不宁,让我们养不成阅读的习惯,静不下心来读书。浮躁导致肤浅,肤浅加剧浮躁,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当务之急,整个社会要营造一个爱读书、读好书、重阅读的良好环境,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文化熏陶,重拾书香清醇,滋养阅读习惯。

    责编:童中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