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科技创新之路步伐铿锵

28.12.2015  22:19

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压力加大,而科技创新犹如火种,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点燃,激发出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院士工作站接连落户,到高层次人才团队纷纷“抢滩”,再到连续六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获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安徽省创新型试点市”等荣誉称号,科技已然成为芜湖成长发展最活跃的基因。我市将创新驱动升级为城市发展主战略,不断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从“制造”迈向“智造”,创新的脚步迈得愈发铿锵有力。

完善政策 不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五年来,我市在构建完善政策环境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发力。2013年9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实施意见》等2个政策性文件,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科技“小巨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办法》等7个办法。今年市委、市政府又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人才特区建设水平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创新型省份建设配套政策的通知》,将市科技创新政策中奖励补助标准低于省科技创新政策的调高到一致,确保省、市科技创新政策无缝衔接。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绩效考核扶持政策、支持科研成果转化政策等4个实施细则。

这一系列政策构建了完整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呈现出系统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四个特点,让扶持资金发挥出了更高的效益,超前谋划科技创新的重点,为芜湖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确保政策落地,全市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系列政策的宣传力度,深入县区、开发区举行政策宣讲会、培训会100余场次,人数多达7000余人次,印发政策汇编宣传材料8000余册,不断提升政策的知晓度,力促政策“落地”。各县区、开发区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配套政策,简化工作流程,加大政策贯彻落实力度。五年间,全市累计兑现科技创新政策资金7.6亿元,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扶持资金8.54亿元,贯彻国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企业所得税4.85亿元,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40.6亿元,进一步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将达2.7%。

在政策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下,五年来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加快,以仅占全省5%左右的土地面积和人口,创造了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技术合同交易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科技创新指标则占到全省总数的20%以上的喜人成绩,全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占到了三分之一,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并于今年5月率先在全省突破10件大关。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三次蝉联省十大创新型园区;芜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围全国50强。

”动江城 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加快集聚

2012年来到芜湖,时年38岁的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教授程敬卿有着满腔抱负。那一年,程敬卿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年轻技术专家组队创办鼎恒公司,主要从事纳米特种材料研发与生产业务,获得了省、市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的重点扶持。他们把最新的纳米技术运用到传统的表面处理工程技术中,创造性地开发出纳米涂层技术。在与日本企业的竞争中,鼎恒一举拿下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线维护订单,实现了民族企业在高端纳米特种材料市场的突破。三年后的今天,鼎恒已有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去年实现销售额3000多万元,今年预计达到5000万元,企业的资产评估更是从300万元飞升至2个亿。

近年来我市加快人才特区建设,打造“聚智高地”引凤栖梧,程敬卿正是这股创业大潮中一朵靓丽的浪花。2014年2月,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政策出台后,我市积极响应,广泛招引。今年市政府又出台了16号文,加大了对团队的扶持力度,从最高出资参股不超过10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对芜湖经济发展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团队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支持额度可突破2000万。出资参股股权部分最高70%用于奖励或股权激励。

有了如此的利好政策“撑腰”,各县区、开发区和市直各部门主动出击,面向全球大力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两年来,我市共招引签约团队41个,涉及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生命健康、互联网+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有9个团队被纳入省重点扶持项目。这些团队集聚了大量高端科技人才,其中两院院士7人、国家“千人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8人、海归专家77人、博士114人、硕士83人。这些高端科技人才的到来为芜湖创新发展注入了新鲜动力,大大加快了人才特区建设的步伐。今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2015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恳谈会,5位两院院士、10位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和“百人计划”特聘专家,以及50多位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领军人才齐聚芜湖,共谋发展。

科技引领 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崛起

哈工大博士、铁岭人陈健是一位“80后”,早在2010年,还在哈工大读硕士的他就曾与芜湖结缘,参与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早期项目的研发。在他眼中,当时的埃夫特尚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没想到仅仅过了5年时间,埃夫特已经成长为全国机器人领域的一棵参天大树。

独辟蹊径闯市场的底气,源自自主创新的实力支撑。近年来,埃夫特以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为突破口,通过产学研平台建设、新兴技术研发、开展国际合作等多种形式,牢牢掌握核心技术提升竞争力。近两年,埃夫特申请专利40余项,承担国家科技项目,参与制定机器人行业国家标准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谈到自己眼中的“十三五”,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辉博士踌躇满志地说:“埃夫特将深耕产业链上下游,力争成为国际一流的智能化装备提供商!

埃夫特是科技创新加速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全市新建产业技术研究院20家,其中9家被列为市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每年市政府给予设备仪器投入额的50%、最高500万元的资助,支持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芜湖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芜湖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在“机器人系统关键研发及应用”、“汽车智能控制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院士柔性引进机制初见成效,全市院士工作站总数达到21家,23位院士为芜湖服务。卢强院士及其团队在高新区院士工作站开发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CAES)、大功率无功补偿装置(SVG)已取得重大突破,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25个,扶持资金达2.35亿元。全市有10个科技项目被列为省重大科技专项予以支持,5家实验室被纳入省、市共建扶持范围,均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

科技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在苦练内功的同时,我市不断加速导入优质科技资源,市政府与6所高校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10所高校在我市设立了技术转移机构。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100余次,达成意向协议和合作项目数300余项,技术推广400余项。组织多家企业与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举行专题产学研对接,进一步加快协同创新的步伐。

同时,围绕创新链布局项目链,我市加快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全市五年来共组织实施市科技计划项目728项,市财政投入科技资金2.35亿元,引导社会资金投入34.59亿元。在这些科技项目的带动下,全市五年来开发新产品1286项,形成新装置、新工艺等2602项,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78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25项,获得各类奖项119项,取得丰硕成果。产业转型步伐也明显加快,预计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达3150亿元,“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22.3%。全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我市占32家,奇瑞汽车、美的电器和新兴铸管等3家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

专利护航 芜湖“”造掌握核心竞争力

2015年8月25日,中国南南卫生合作研究联盟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协办的“科技创新与卫生援助论坛”在北京举行。芜湖圣大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商环”在论坛上受到广泛关注,乌干达卫生部官员在论坛结束后专程来到芜湖考察调研,称赞企业产品“世界一流”,并希望企业能为中非卫生合作提供助力。依靠专利和创新赢得市场,是圣大公司从孵化器走向世界舞台的不二法门。圣大公司通过发明协会,引入专利局专家,围绕着“商环”建立了专利池,进行全方位的专利保护。目前圣大公司已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有29项,实用新型专利120多项,外观专利6项,今年6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认证,产品即将销往东南亚、非洲多个国家。

十二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累计达81500件,专利授权累计达4286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2600件,发明专利授权436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由2011年的2439件、528件提升到2015年的10896件、1720件,年均分别增长44%、33%;至2015年底,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3件,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占比从2011年的20:38:42,提高到2015年的58:37:5,发明专利申请占比提高38个百分点,专利申请质量明显提升。企业拥有专利占全市85%以上。全市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5项,省专利奖金奖9项、占全省20%,优秀奖20项、占全省22%。奇瑞汽车发明专利授权量更是跻身2012、2013年全国十强,发明专利拥有量省内唯一超千件企业,居全省发明专利百强企业之首。

在发明专利量质齐升的同时,全市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运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开展了“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专利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成功运用于芜湖市和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我市组建了全省首家专利战略联盟——安徽特种电线电缆产业专利联盟,挂牌成立芜湖市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立了专门的专利数据库,为全市企业与政府部门提供服务。专利融资成果显著,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专利质押贷款试点,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五年来企业获包含专利的集合贷款4.274亿元。芜湖科瑞克建筑保温工程有限公司以10件发明专利获质押贷款8000万元,为我市单笔专利质押最大一笔贷款。奇瑞汽车充分运用专利制度,以专利许可、出资、合资、融资等形式获得知识产权收益累计近10亿元。

破茧成蝶 孵化器里飞出金凤凰

2014年5月份,我们入围了科技‘小巨人’名单,现在400万委托贷款已经全部到位了,企业生产研发劲头很足。”宏景电子(芜湖)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龙告诉记者。

宏景电子于2003年诞生于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专注于研发汽车电子及光电配件等领域。在孵化器里,宏景电子获得了中心专业化、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并获得德国dqs认证的“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在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后,宏景电子凭借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卓越的运营模式成功毕业,进入中心量身打造的“加速器”,获得一对一跟踪服务,为宏景电子的高速发展增添后劲。此后,宏景电子顺利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屡次获省、市科技项目资金支持。今年7月,宏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挂牌,成为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的首家挂牌企业。

近年来,一批像宏景电子这样的优质企业陆续破茧而出,成长为参天大树。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全天候“保姆式”服务的全市各个科技企业孵化器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例,截止2015年年底,该中心累计引进企业456家,毕业企业118家。累计引进资金7.58亿元,高层次创业人才1896人。中心内的孵化企业共申请发明专利717件,获发明专利授权156项,在2015年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绩效考核中入选全国百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龙山科技园——芜湖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创业园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心的发展又进入了新的篇章。

十二五”期间,全市科技创新创业的平台载体建设不断加快,高科技创业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 的局面。芜湖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现拥有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11家,总面积35.7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52家,累计毕业企业207家,为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注入新动力。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建设了全省首家高科技众创空间——银湖创客岛,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技术的研发、运用不断取得突破,科学技术将在未来主导产业升级、资本重构、商业模式转化等一系列颠覆式的创新与变革。当前,芜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入关键时刻,随着我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安徽省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区域优势更加突出,创新资源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展望“十三五”,芜湖将进一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创新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加快形成新的内生增长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动力,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创新创业先行区、中部地区影响广泛的创新要素集聚地、安徽最具发展活力的创新中心。(赵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