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筑牢生态屏障

12.01.2019  13:11

  初冬,喜讯传来。宣城市荣膺“2018美丽山水城市”,系安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一块块闪亮的金字招牌彰显了宣城打造生态屏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雄厚实力和不懈努力。

  1月5日,寒冽的空气中飘着绵绵细雨,记者来到泾县马头林场。该林场始建于1918年,是我省历史最悠久的林场。

  古树参天,绿阴如盖。马头祥养生观光园副总经理王景霞告诉记者,观光园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森林生态产品,并积极发展林下仿野生石斛种植经济产业,已成为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疗养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胜地。林场以森林质量提升为主,结合景观旅游的需要,栽种花木观赏区4000余亩、精品果园区500余亩。

  曾经,马头林场和其他国有林场一样,受体制机制制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为走出窘境,马头林场抓住国有林场改革和推行林长制改革的契机,盘活老场区闲置资产,引进浙江钱王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创建了森林特色小镇——马头祥养生观光园。如今,不但走出困境,也为国有林场改革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泾县是21个林业重点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6.64%,是全省县级层面推行林长制较早的县。”泾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全县共设县乡村三级林长342人,实现了林长全覆盖。清单化管理,推行“一山一策”“一林一警”“一林一技”,确保一山一坡都有专员专管。林长制改革推进以来,造林绿化全面推进,促进了“增绿”;森林资源有效保护,强化了“护绿”;林区治理得到加强,实现了“管绿”;林业产业逐步壮大,发展了“用绿”;林业改革步伐加快,提升了“活绿”。

  作为我省重点林区,宣城着力先行先试,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宣城落地生根。紧盯“长”这个关键,在全省较早开始全面推行林长体系,夯实“长”这个责任,形成“林地有人管护、问题有人督办、责任有人承担”的格局。林业发展活力不断激发,目前该市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4276个,经营面积238万亩。

  1月5日下午,寒风凛冽,大雨倾盆,记者沿着青弋江溯源而上,来到官庄段,一块蓝底白字的“丁家桥镇级河长公示牌”立在岸边砂石地中。  “经过整改,现在的砂石地十分平整。  ”泾县负责人介绍说。这里原是泾县泾泉砂石公司的厂区,开采过程中,存在岸线整治不完整、河面存在弃石需清理等问题,泾县水务局和环保局依法要求其整改,开采权到期后依法让其关闭。

  近年来,受经济利益驱使,泾县砂石资源私盗乱采、乱堆乱放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导致河床下切,河势改变,对青弋江、徽水河等水利设施、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该县重拳整治,从去年10月24日开始,开展了非法采砂超限超载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截至1月4日,查处非法采砂行为18起,清理非法采砂点33处,清理砂石3600多立方米。

  泾县水务局主要负责人说,该县着力打造河库管护样板,提档升级生态标杆,去年启动“一镇一村一河”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推动河长制工作,共建立示范点14处。

  深推河长制,健全湖长制,宣城市努力推动“河长制”向“河长治”转变,实现了“河、湖、库、沟、塘、渠”等全区域、全流域、全水域覆盖。截至目前,分别设立市级河湖长20名、县级河湖长175名、乡级河湖长757名、村级河湖长1526名。(记者  郑莉)

[ 编辑: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