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气象旁逸出 突破理性的画家凌徽涛

29.10.2014  17:12

凌徽涛作品:《雨中祈祷》(局部)

  中安在线讯 知道凌徽涛的人,就不会不知道他大名鼎鼎的作品:《理发已经一个小时了……》、《墙那边在讨论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在蜜蜂到来的时刻寻找十三》……这些风格荒诞、题材穿越的作品屡屡创出安徽美术界油画拍卖的最高价。他的油画作品已经被艺术品市场肯定以至青睐,一画难求、炙手可热。可就在自己的油画创作达到高峰的时候,凌徽涛却突然一头扎进了传统中国水墨画的领域,抱着对绘画事业“有交代”的信念和责任感,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寻求着自我创新和突破。

   从挣颜料开始

  凌徽涛出生于黄山市屯溪区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裁缝,母亲在家务农。家里并没有艺术的氛围和熏陶。可中学时期,凌徽涛就是疯迷上了画画,父亲却希望他跟学习缝纫,将来接手做个裁缝。为这,家里没有少闹意见。为了坚持爱好,凌徽涛一放学就勤快地帮着父亲做衣服,这才最终征得了父亲的同意,给自己留下晚上画画的时间。可画画需要颜料,以凌徽涛当时的家庭条件来说,颜料十分难得。

  为了挣颜料,凌徽涛接下了第一个大幅肖像画的任务——一幅15米*9米的毛主席像。“我同学的父亲是一家木器厂厂长,他们厂的墙上要画一幅毛主席像,同学找到我让我画,答应画好以后给我颜料。我私想着这么大一幅画,是得剩不少颜料下来。于是我很乐意地就答应了。后来得的那些颜料,我用了好一阵子。”凌徽涛笑着回忆说,这就是自己的第一幅“公开发表”在墙上的作品。

  1977年,23岁的凌徽涛考取安徽师范大学,成为该校“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届艺术系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事实上,当年的高考,凌徽涛的文化课并不过关,离录取分数线差了5分。幸好,他扎实的基本功、开阔的想象力赢得了老师的认可,学校认为他是个有天赋的学生,最终破格录取了他。他也成为了该届中,唯一一个被破格录取的学生。自此以后,凌徽涛真正走上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绘画艺术道路。


凌徽涛作品:中国水墨画《可爱的和平鸽

   突破理性的艺术道路

  两次创下安徽美术界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凌徽涛做到了。2007年5月31日,在北京“2007春季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拍卖会上,凌徽涛的作品《理发已经一个小时了……》一举拍得176万元,创下当年安徽美术界的最高纪录。时隔三年,2010年12月16日,同样在北京一拍卖场上,凌徽涛的作品《墙那边在讨论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成交价高达268.8万元,再次创下安徽省美术界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而创作这幅天价画作时,他毕业才两年时间。业内人士评价他的作品充满荒诞风格,富有黑色幽默,现代意味极强,在绘画中强调哲学思考,带有批判性追问。

  但凌徽涛从不认为自己是个理性的人。不断地突破和创新是凌徽涛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在他的创作达到高峰后,他在苦苦寻求突破之路。就像他说的,“艺术本来就是个具有极度前卫性、先锋性、独立性的东西,画家就像是一个孤独的长跑者,在自己的精神里探索、创新。”在绘画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凌徽涛也离开过一段时间。从1989年起短暂的两三年里,在当时经济浪潮的涌动下,凌徽涛走出了绘画的小世界,走进了经济的大市场,与朋友一起开起了装修公司。还好,很快,凌徽涛抱着“对自己有交代,对绘画事业有交代”的信念和责任感,以及对艺术的热爱和激情,回归了自己的绘画创作。

  “回归”之后不久,凌徽涛就迷上了国画。一次欧洲之行,让他下定决心创作国画。那次在澳大利亚悉尼一处繁华广场的木雕群上,凌徽涛看到了木雕上的图腾图案,这些土著的符号对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意义不言而喻,他震撼不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符号,才能对外彰显国家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实力。”即使他的油画作品早已蜚声在外,可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毅然投入到国画的研究与创作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下月赴台办个展

  在合肥市书画院不大的一间画室里,展列着不少凌徽涛的作品。有已完成的,有正在修改的,还有刚提笔创作的。聊起他最满意的水墨画作品,凌徽涛向记者介绍起这幅他即将带赴台北参展的国画长卷《松潘音画》。“三年前初春的时候,我来到松潘,一颗心就好像融进去了。这是个四个民族共存的县城,有汉、羌、藏、回族,他们在一起生活得和谐、美满、快乐,令我感触很深,拍下了大量照片作为素材。”为了如实再现松潘人民生活场景,这幅《松潘音画》,凌徽涛先后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作品有近300个人物形象。以凌徽涛的话说,这幅作品就像是一篇纪实性报告文学。在下个月,台北市国立国父纪念馆翠亨艺廊举办的《走进西部——凌徽涛作品展》上,就能见到这幅精品画作。

  还有一幅大写意巨幅国画长卷《雨中的祈祷》,这幅长35米、高2米,的确称得上是一幅大作。这幅作品虽然11月不参展,但他倾注了满腔的创作激情,目前已经修改完成了第二稿。为了创作这幅作品,他先后五次去甘南地区体验生活,积累素材。“那是一次难得一见的天葬场面,原本干旱少雨的季节下起了雨,当地群众正在为逝去的人送行、祈祷的那一幕感人场景印在我脑子里。”凌徽涛回忆说。在这幅作品里,水墨微雨,真实可感,凝结着浓重的悲怆气氛。凌徽涛试图用这样一见难忘的场景,来表现最沉重的生与死和对生命意义的歌颂。

  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郑震先生是这样评价凌徽涛的国画探索之路:他在创作大量中国画的过程里,探讨了水墨画的奥秘,如何便中国东方美学的视觉图像和世界文化同步,对传统的意境和笔墨技法都力图用自己的语言体会来展开讨论。


凌徽涛作品《祈雨

   潜心创作再出发

  从油画到国画,就在这不断坚持的过程中,他逐步形成和确立了个人绘画风格的“凌记特征”,他的作品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和理解,被艺术品市场肯定以至青睐。安徽省书法协会副主席傅爱国对凌徽涛的评价是:凌徽涛是一位善于以潜意识作画,作品跨越和浓缩历史时空、富有哲理性的智性人物油画家,取得了令国内注目的斐然成就。而且他多年来对于中国画水墨人物作为又一专攻方向,同样取得了正果。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兼善”,称其水墨人物画家,名副其实。

  成为画家难不难?画家成功与否是否只看其作品的市场价值?面对记者这些问题,凌徽涛首先表明了他眼中的“画家”标准:“画家必须要有自己的代表作,至少5-6幅,并且要获得公认。个人绘画风格必须鲜明到让人看一眼作品就认出作者,不能有模仿任何人的痕迹。包括思想性、观念性、构图风格、造型风格、笔触风格等,都要是独属于自己的。”按照凌徽涛的标准,很多画家可能只能称之为画匠,“画家之所以有区别于画匠,是因为一辈子要留下几幅能载入美术史的作品。”对于以作品价值判断画家成功与否,凌徽涛并不认可,“很多名画家都是在去世以后,其作品才逐渐被认可,甚至很多年以后才表现出作品价值愈来愈高。例如,梵高在世的时候只卖掉一张。黄宾虹到70岁以后,画风才融会贯通,卓然成一代名家。其作品价值飙升也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凌徽涛说,作品价值只是暂时的,并不是永久的,作为一名画家,无论如何先要有自己的风格,这以后才能谈得上成功。

  在记者看来,凌徽涛正从一个创作巅峰走向另一个巅峰。对于自己的创作状态,凌徽涛给自己定下了更高的目标,“之前都只是练笔,并没有进入最佳的创作状态。如果说那些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精品小文’,那么我现在开始就要潜心创作‘长篇大作’了。”(记者 宋艺)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
安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文化旅游工作
(本报驻安徽记者  郜  磊)日前,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