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四)

25.06.2015  12:13
16.紧扣民生抓发展

  2014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339.8亿元,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可比增长12%的目标。同时,地方公共财政支出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其中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等民生支出达744亿元,民生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但关键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要紧扣民生抓发展,“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一问一答,掷地有声,发人深思。可以说,这是继“不以GDP论英雄”后提出的又一重要判断,形象地指出了民族地区发展存在的发展和民生两张皮的问题,也为我们把发展成果体现在民生改善和民族团结上指明了方向。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同时始终强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2005年以来,在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民族地区在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各族群众的民生得到持续改善。2013年,民族八省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2699元、6579元,是2005年的2.6倍和2.9倍。全面实现教育“两基”攻坚目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实现较快发展。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民族地区重发展、轻民生的倾向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发展和民生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还很突出,社会事业建设仍然严重滞后,在保基本、兜底线、筑牢民生安全网方面的难度更大。面对民族地区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我们重任在肩。

  要集中力量打好扶贫攻坚战,保证民生底线不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实现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和困难群众稳定脱贫。李克强总理提出,到2020年消除群体性贫困。要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贫困民族地区群众期盼的是雪中送炭,要积极创新思路和机制,把整体推进与精确到户结合起来,瞄准特困地区、特困群体、特困家庭,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形成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扶贫效能。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解决好路和水的问题。民族地区交通建设要在打通对内对外联系“大通道”的同时,着重加强与“大通道”相连的“毛细血管”建设,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缺水是不少民族地区的“穷根”,要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大型水库和骨干渠网,同时搞好支渠、塘坝、小水库、水窖等水利设施。

  要继续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设施农业和高产稳产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让农牧民更多受益。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把规划搞好,动员全民参与,加快改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旅游精品,逐步把旅游业做成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凡符合相关要求、有条件在民族地区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项目,都应当优先在当地布局,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使民族地区切实从中受益。

  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民生难题。必须坚持就业第一,增强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切实把这个民生头等大事抓好。民族地区发展产业、开发项目、建设重点工程,无论谁投资,都要注重增加当地群众就业、促进当地群众增收。教育是百年大计,也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要加快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保障好孩子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在民族地区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让每个青年都学得一技之长,掌握一项安身立命的本领。此外,还要加快改善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发挥好民族医药的作用。编织好、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实现全面覆盖,坚守网底不破。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和帮扶,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将帮扶资金大部分用于民生、用于基层。加强文化建设,做好“”的工作,引导每一个人自觉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我们唯有更加牢固地树立起紧扣民生抓发展的理念,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才能向党中央、国务院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17.加快边疆建设和开放开发步伐

  这几年,家住广西边境小城靖西县的周秀莲夫妇忙碌并快乐着。每天清晨,他们都开着自家的三轮摩托车,拉上满满的货物到口岸上去。与越南商贩的交易让他们满意,除去油钱、进货成本,每天差不多有200多元的收入。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了,还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近年来,得益于我国沿边开放开发步伐的加快,千千万万如周秀莲夫妇一样的普通边民从边境贸易、互市贸易中尝到了甜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眼欧亚大舞台、世界大棋局,加强边疆建设;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边疆开放开发步伐,拓展支撑国家发展的新空间。这一论断站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鲜明地揭示了边疆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从世界政治的宏大视野深刻地指出了加快边疆建设的重大意义,为我们主动作为、抓住机遇、加快边疆建设和开放开发步伐打开了视野,指明了方向。

  我国与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界线世界最长,2.2万公里中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有30多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跨境而居。138个边境县(市、旗、区)中有109个在民族地区,2000多万人口中约一半是少数民族。这么长的边界线,这么多的跨界民族,这么多的邻国,用好了是优势,用不好是“软肋”。

  古人总结道:“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我国历史上有一个重要现象,凡是强大的王朝都往西走,而且越是强大的王朝越重视对西北的经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边疆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边疆地区的开放开发。1992年,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确立13个对外开放城市和241个一类开放口岸,陆续批准设立了1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拉开了第一轮沿边开放的序幕。2007年,十七大提出“提升沿边开放”,开启了我国第二轮沿边开放的步伐。十八大明确提出扩大沿边内陆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十八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沿边内陆开放,吹响了我国新一轮沿边开放的号角。大开发带来了大繁荣,大开放带来了大发展。2013年,我国138个陆地边境县国内生产总值8097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58%,高于全国增长幅度21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万元,比2010年增长了54%,高于全国增长幅度26个百分点。公路线路里程增加到21.4万公里,未通沥青(水泥)路的行政村数量减少到2993个。全部边境县都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边疆地区整体落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我们要抓住扩大沿边内陆开放的历史机遇,积极作为,乘势快上,把边疆开放开发这盘棋下好。

  要进一步推动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落后是边疆建设要突破的“瓶颈”。要面向边疆农村牧区,打通“毛细血管”,解决“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进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通水、通路、通电等建设,为兴边富民打好基础。要继续加快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建设,形成对长期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区域性大动脉。要抓紧推动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国际大通道,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要抓住建设“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打造对内对外开放的“新热土”。当前,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面临许多难得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一旦同周边国家实现了互联互通,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就会从过去的边缘地区一跃而成为辐射中心,发展空间很大。要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契机,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建设,真正从欧亚大舞台、世界大棋局的视野来思考和谋划,把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开放开发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与正在规划的几个经济支撑带相连接,培育形成民族地区新的发展优势,共同构成我国下一步开放发展的“新棋局”。

  要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把现有的对外合作平台利用好。当前,我国已经在沿边和内陆地区规划建设了一批改革开放试验区。如满洲里、二连浩特、东兴、瑞丽等国家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等。要推动这些试验区、开放区提高开放水平,可以推广复制上海自贸区的做法和政策。现在民族地区都有一些对外合作的平台,如广西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新疆的中国—亚欧博览会、宁夏的中阿博览会等,要突出特色,更好发挥作用。

  要把“向外看”和“向内看”结合起来。边疆地区的开放不仅要把“向外看”的功夫下足,加强通道和口岸建设,搞好和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推进通关便利化。同时也要“向内看”,向东部地区开放,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市场机制与沿海地区连接起来,吸引资金和技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使民族地区、西部地区成为在亚洲连接东西的重要腹地,成为最有活力、最有后发优势的地区。

  边疆历来有一个谁影响谁的问题,哪边日子过得好人心就往哪边跑。我们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边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让他们的心中充满当中国人的自豪感,充满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从而增强他们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奉献边疆的责任感。这样,我们的边疆就一定能够更加巩固,国家发展的空间也必将更宽广。

  18.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

  2014年国庆节前夕,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受表彰的各民族模范集体和个人代表,在北京度过了一段终生难忘的美好时光。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他们共同深情回顾革命先烈为缔造新中国建立的历史功勋;在水立方、鸟巢,他们为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欢欣鼓舞;在国庆游园会上,他们与首都各界群众共同为伟大祖国母亲献上优美的歌舞,曲终之时,各民族兄弟姐妹高声欢呼:“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这在我们党的民族工作史上是第一次。

  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党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之一。但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物质力量的运用强一些,精神力量的运用弱一些。究其原因,就是一部分干部错误地认为,只要把发展搞上去了,思想认识等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客观地看,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有各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互相替代的,物质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物质力量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民族领域的思想政治斗争,是我们同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民族问题上斗争的前哨战,这场斗争依然尖锐复杂。这块思想阵地,如果我们不用正确思想去占领,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在继续用好发展这把钥匙的同时,必须把思想教育这把钥匙用得更好。归根到底,是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这一战略任务,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党的十八大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精辟概括。这24个字,既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更深刻表征着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内涵,这是我们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方向,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提炼、阐发、弘扬,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文化养分。

  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这一战略任务,关键是要抓住文化认同这个“牛鼻子”。要认识到,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要向各族人民反复讲,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还要认识到,不让一个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是不对的,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

  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这一战略任务,要抓好青少年这个重要群体。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各民族都要培养孩子们树立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不要让孩子们只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的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这件事一定要大张旗鼓地做起来,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这一战略任务,要大力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来做,对本民族历史坚持正确的观点,不能本末倒置。少数民族文化抵抗市场经济冲击的能力弱,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不能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讲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更不是连同糟粕全盘保留,而是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关系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宣示了解决文化认同问题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深刻理解,更要在工作中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件管根本、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做好,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新的强大正能量。

  19.努力实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彩,斟满美酒把你留下来。悠悠地唱着最炫的民族风,让爱卷走所有的尘埃……”近年来,这首由歌唱组合“凤凰传奇”演绎的《最炫民族风》红透了大江南北,红遍了海内海外,被誉为“中华神曲”。“这首歌创造了一个奇迹,更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民族文化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实现更好地发展。”一位青年学者感叹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更不是连同糟粕全盘保留,而是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辟阐明了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对我们做好民族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促进各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前进方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都创造了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提高了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党的十八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对文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正能量。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世界大国综合国力竞争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一系列尖锐挑战。压力就是动力,更是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机遇。

  推动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要树立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历经无数磨难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更以其对人类文明的非凡贡献,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非凡的创造力。今天,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征程上,中华文化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这都为我们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我们要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体量相对较小,抵抗市场经济冲击的能力弱,面临着挖掘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双重压力,但那些认为少数民族文化落后,看不起甚至主张任其消亡的看法是错误的,更是有害的。繁荣和发展各民族文化,要在挖掘保护中丰富内涵,在创新发展中彰显价值,但无论是挖掘保护,还是创新发展,都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来进行。

  推动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始终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这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原则和根本方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理念。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始终,如何转化,如何创新,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判断标准,符合的就保护发展,不符合的就坚决扬弃淘汰。在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同时,要着力推动各民族互学互鉴、交融创新,增强各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包容性和共同性。总之,无论怎么创造,怎么创新,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推动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动力。封闭的文化没有活力,停滞的文化没有未来。改革就是机遇,改革的红利就是发展的动力。要大力发展各民族文化事业,积极推进基本文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努力营造关心民族传统文化、支持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大力发展各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形成高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推出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唯创新者胜,改革者强。我们坚信,只要努力实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20.双语教育是促进各民族沟通的重要途径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团的一员,到内地走走看看,真是很开眼界!”“希望我们新疆的少数民族孩子都能学好汉语,以后有机会到内地发展。”中国铁路总公司乌鲁木齐铁路局和田车队队长艾尔肯·肉孜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说。同为宣讲团成员的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则不时和团员们分享着自己以及汉族医护人员学习新疆少数民族语言的点点滴滴:“能说少数民族语言,哪怕只是基本的沟通,就能很好地拉近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距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在一些有关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既要求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也要鼓励在民族地区生活的汉族群众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做好双语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双语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双语教育,始终把开展好双语教育作为在教育领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有关民族地区也从各自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2013年,在基础教育阶段,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12个省(自治区),在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地区建立各类双语学校,在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学校建立双语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双语教育,受到了各民族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同时也要看到,部分民族地区也存在着对双语教育重视不够,对教育教学规律把握不准,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双语教材建设严重滞后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必然要求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切实抓好双语教育。

  要深刻认识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共使用28种文字。多语言多文字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如果语言不通,各民族成员之间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更难以形成认同。因此,于国家而言,双语教育对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四化”深入发展,跨民族跨地域的人口流动方兴未艾的今天,对于各族群众个人而言,学习其他兄弟民族的语言文字,就意味着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就显得更为重要。现在,国际上总有一些国家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拿我国的双语教育说事儿,说来说去也还是那些陈词滥调,我们根本不必在意,关键还是要办好我们自己的事。

  要依法保障双语教育的顺利开展。对于双语教育的开展,《宪法》和有关法律都做出了明文规定。比如,《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民族区域自治法》《义务教育法》均对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实施双语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我们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把双语教育开展好,切实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要全力推进双语教育科学发展。民族地区要全面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少数民族孩子们走出家乡、走向全国架起桥梁。与此同时,我们要切实尊重和依法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要积极推进民汉合校、混合编班,形成共学共进的氛围和条件,避免各民族学生到了学校还是各抱各的团、各走各的圈。我们也要鼓励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汉族干部群众学习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一些民族地区,这要当作一项硬要求,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语言是心灵的桥梁,情感表达的工具。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双语教育的稳步推进,各族人民的心会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情会更加深入地融在一起,我国民族团结的基础必将更加巩固,各民族发展进步的大道也必将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