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安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4.10.2015  12:41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10月24日讯(记者:雷明剑)“十二五”期间,安徽所有行政区域全部进入“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指向更加明确,发展战略格局也更加清晰。全省各地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施差别化发展,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从皖江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到皖北被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再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获批……十二五期间,我省实现国家战略全覆盖,初步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功能定位清晰的发展格局。

  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皖江、皖北、皖西和皖南进入到国家战略规划,我们实现了国家战略规划的全覆盖,规划相关的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产业政策都具有很大亮点和突破。”

  作为我国首个以产业承接为主题的国家示范区,过去的五年,皖江示范区严格落实规划,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动错位联动发展。

  2012年,精艺铜业正式转移到芜湖,企业从铜陵采购电解铜生产高精铜管,目前80%的产品销售给芜湖、合肥、滁州的家电企业,原料和市场高效配套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产值今年有望突破20亿元。

  芜湖精艺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孔岩:“我们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就形成了近距离的配套,整个物流环节的时间大大降低,提高了资金周转率,企业无形当中增加了盈利能力。”

  发挥比较优势、错位联动发展不仅成就了精艺铜业,更提升了整体产业竞争力,目前我省初步形成了以铜陵铜基新材料、滁州智能家电、合肥平板显示等为代表的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布局。

  放眼全省区域经济版图,除了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十二五以来,各地还在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动力。

  在安徽服装第一镇——繁昌县孙村镇,3万多名农村青年在此务工。乘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东风,孙村镇努力完善软硬条件,推动产城一体发展,来孙村打工7年的小夏今年在镇上买房正式定居下来。

  小夏(出录音):“服务都一样,和他们镇里的都一样。小孩子以后还在这里,再买房子,再挣钱给他买房子。”

  随着大批务工人员转化为市民,新型城镇化正带动孙村华丽转型,也将有效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事实上过去的五年,我省始终在努力破解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逐步释放市县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财金处处长王海林:”安徽省的县域经济,还要继续紧紧地抓住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两部发动机,积极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

  过去的五年,安徽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大幅提升,2014年62个县(市)GDP总量突破万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到49.8%。

  过去的五年,皖江示范区经济年均增长12.9%,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发动机”;皖北工业强势崛起,在三次产业中占比升至48.7%;

  过去的五年,大别山和皖南山区生态经济和旅游经济风生水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提速,逐步缩小与省内其他区域间的差距。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赵金宝(出录音):“我们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很多亮点,部分地市发展速度加快,尤其是几个发展偏慢的地市通过转型升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