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林改12年凝聚成“武平经验”

20.05.2014  03:03
  12年前,中国第一本新林权证诞生于武平,开启集体林权“分山到户、家庭承包”的新路;12年后,武平一步步深化的林改路,一个个在全省、全国率先的“创举”,凝聚成鲜活的林改“武平经验”。武平林改的生动实践,正推动武平实现绿色崛起。
  2012年12月25日,新华社推出的《习近平特稿》写道:“2002年,他对武平县的林改工作给予肯定和支持,福建由此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来成为全国林改的标杆”。
  一个地处闽粤赣边陲的山区县,为什么能够为全国林改树立标杆,进而走上绿色崛起之路?2013年12月27日至29日,记者走进“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县进行深入采访。
   中国第一本新林权证诞生
  武平点燃全国林改星火
  已是深冬,武平万安乡却依然满目苍翠,流水淙淙,丝毫没有萧瑟之感。走过一座小石桥,便来到了捷文村——中国林改的策源地。放眼望去,只见一座座崭新的农舍散落在绿意丛中。
  在村里,我们见到了拿到中国第一本新林权证的村民李桂林。“有了林权证,感觉吃了‘定心丸’,有了自主权。”李桂林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当时家里分到了200多亩林地,“现在每年笋、竹收入就有二三万元。如果没有林改,我们家不可能这么快就过上好日子。”
  李桂林是幸运的,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本证的发出,历经了怎样的不易——
  武平是中国南方重点林区县,拥有林地面积308.6万亩。曾几何时,这个林业大县的广大农民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因林权归属不清、机制不灵活、分配不合理,出现了“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农民望着青山收益难”的多重困境。
  经济危困、资源危机,林业改革迫在眉睫!
  武平县决定冒着风险走“分山到户、家庭承包”这条路,因为当时国家并没有这方面政策。要改革,但怎么改?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山要怎么分,山要由谁分”成为最棘手的问题。
  经过数十次进村入户调研、征求群众意见,武平县最终作出了“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的决策,确定把所有集体山林按照“耕者有其山”的原则落实到户。
  2001年6月开始,武平县决定率先在群众林改意愿强烈的捷文村开展林改试点工作。2001年12月30日,村民李桂林拿到了编号为0001号的新林权证。
  在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02年4月,武平县出台了《关于深化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到2005年12月,武平县基本完成了林改任务,并顺利通过了省市联合检查验收。
  武平林改的成功实践,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为全省和全国林改起到了探路子、树典型、作示范的作用,对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2002年6月21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武平调研时,充分肯定武平县林改工作,并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指示。随后,还再三嘱托“林改的方向是对的,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200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吸收了武平林改提出的做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并作为文件的核心内容。
  武平最早建立的“县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工作机制先后被写入福建省委、省政府和中央的林改文件。
  武平的林改创举,由此上升为国家决策!
  配套改革破解深层问题
  武平深化林改树起标杆

  山分了,树能不能砍,怎么砍?林权分散了,林农资金短缺,没钱造林怎么办?林业收益周期长,林农靠什么增收?如何才能发挥林改蕴藏的巨大效益?
  深化林改,势在必行!
  “2008年,武平县推出按林木生长时间、类型用电脑排序的办法安排采伐指标,受到广大林农欢迎,并已在全省推广。”武平县林业局局长钟发贵说。
  2011年11月,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深入武平调研,认为武平林改“改得早、改得好、改得深、改得林农满意”,并提出“改革、规范、服务、稳定、发展”的林改指导意见。
  在上级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中,武平县迎难而上,持续推进林业配套改革,巩固扩大林改成果。按照省委书记尤权提出的“百姓富、生态美”的要求,着力推进市委书记黄晓炎对武平深化林改工作提出的“生态、产业、市场、服务和政策”五大体系建设,大胆实践。2013年5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从县财中安排2400万元作为今后三年深化林改工作的专项资金,全面纵深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源源不断的动力注入到深化林改之中,敢为人先的“创举”接连而生,武平的林业生产迸发出巨大活力:
  ——2011年12月,武平入选“首批创建全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为解决林权的分散性造成经营规模小、风险大等问题,武平县专门研究了规模经营的机制和政策,解决有山无钱造林、有钱没山造林问题,“林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目前全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5个。
  ——2012年8月,武平县开展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管理体制改革,改“村聘村管村用”为“乡聘站管村用”,并建立生态公益林连片联保机制,改善护林员待遇,从此“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全县护林员数量由原来的520名减少到245名,管护效益反而倍增。
  ——2013年7月,武平在全省首创林权直接抵押贷款。针对林农的贷款难题,武平县财拿出1500万元设立林权抵押贷款担保基金,组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担保收储、林权流转三个中心,实现了林权证像房产证一样可直接抵押贷款。截至2013年底,面向广大林农的小额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共发放172户、1238万元。
  ——2013年9月,武平入选“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是福建唯一被确定的县份。林改后,武平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鼓励引导农民发展林药、林菌、林蜂、林花、林游等林下经济,拓宽林农增收途径。目前全县发展林下种养10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超过7亿元。
  ——2013年,武平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武平县引进杨梅、油茶等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树种营建防火林,并给予补贴,林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去年全县种植油茶防火林带7万株。目前该县建成生物防火林带1240公里。
  ——2013年,武平县构建涉林纠纷“大调解”格局,开展的“无讼无访村居”创建活动在全市推广。
  ……
  10多项配套改革,将林改不断引向深入。而一步一个脚印的创举,又将武平一次次推向深化林改的前沿,吸引了各方的关注和聚焦。
  去年以来,省委书记尤权、市委书记黄晓炎和代市长池秋娜等领导先后深入武平调研林改工作。龙岩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专门提出要求提升林改工作“武平经验”。
  2013年1月,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作出批示:“武平县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立了头功。要认真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并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
  2013年7月,省长苏树林在长汀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指出,我省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发展成果全面惠及人民群众。当前要加快造林绿化,不断改善全省生态环境。
  武平,迎来了深化林改的“春天”。
   林改释放巨大“红利效应”
  “绿色银行”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2013年12月28日,天寒地冻,但坐落于梁野山南麓的云礤村却一点也不冷清。广东梅州游客的到来,让村民邱广林一家忙碌起来。作为全村已授牌的18户森林人家中的一户,邱广林说,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现在云礤村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政府对我们村庄改造、发展森林人家进行补助,村民积极性很高。现在足不出户经营游客生意,家里每年就有20多万元的收入。”对此邱广林表示“很满足”。
  林业部门下岗的刘佩星2003年联合9个造林大户合作造林,2010年在县林业局的引导下登记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加入林农扩展到115户,合作造林从2003年1.1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5万亩。
  有两件事很让武平人引以为豪:去年第三季度,武平梁野山风景区游客满意度位列全省28个重点景区之冠;环境好人长寿,现在武平正在申报“中国长寿之乡”。
  “这一切得归功于林改。”武平县分管林业的副县长丘善辉说,林改充分调动了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林改前,武平县每年造林约2万亩,林改后每年造林平均超过4.5万亩,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7%。
  林改带来的效应远不止于此。植被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好、生态系统稳定,林下经济悄然兴起:
  东留乡黄坊村花场老板车钦福种了3万盆富贵籽,成立的合作社带动全乡400多户花农种富贵籽,有300多万株规模。“我每年富贵籽收入有六七十万元。”他说。
  养了3000多箱蜜蜂的钟爱香,带动全县146户农民养蜂,其中88户是残疾人。
  对生态要求更高的是石蛙养殖。东留乡大明村的石蛙养殖专业户刘建禧带动了全村养殖,合作社成员34户,总规模达40多万只。
  ……
  千千万万林农,在林改中迸发出巨大的激情和创造力,并转化成经营林业、保护森林、发展林下经济的现实生产力。2012年,武平县实现林业总产值36.74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2282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8.2倍、4.2倍。
  林改,使山林真正成了林农的“绿色银行”。武平林农以自己的生动实践证明,不砍树也能致富,而且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林权改革向纵深推进,从而实现了国家得绿、林农得利、农村得稳。” 武平县委书记王建生说。令他欣喜的是,如今,林改的“红利效应”还向一产之外延伸——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解除了后顾之忧,武平农村许多剩余劳动力安心出门从事起不锈钢行业,并奇迹般地形成了一支“不锈钢大军”。如今武平有500多人在全国各地创办不锈钢企业,外出从事不锈钢产业的达4万余人。
  而近年武平交通设施、生态环境、政府服务等各方面的改善,又吸引一大批走出去的人回归发展。继在广东创业有成的刘世钊回乡创办起不锈钢型材生产线项目后,一大批不锈钢企业回归家乡,全省最大的不锈钢下游产业基地正在形成。
  山林富民、生态兴县。“加快推进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强县建设”的目标定位,驱动武平经济社会全面提速发展。2013年前三季度,全县10项主要经济指标有9项增幅居全市7县(市、区)前三位,工业能耗下降,环境质量提升。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增长12%;财政总收入9.35亿元,增长15.3%。
  生态成果全民共享。一个绿色崛起的武平正在向人们走来。(记者  范启麟  王仰华  林阿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