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省第十次党代会:落实“去降补” 提高供给质量
“实现减量增效,是减亏脱困的重要路径。 ”近日,恒源煤电股份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用产能“减法”做效益的“加法”,煤炭企业才能真正打赢迫在眉睫的减亏脱困攻坚战。
省第九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站上发展新起点。当前,各地正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围绕调结构推进去产能,围绕提效益推进降成本
——煤炭和钢铁产量持续下降,上半年分别下降6.9%和4.5%;每年降低企业成本约903亿元,降幅达2.7%左右
今年以来,淮北矿业集团不断提高矿井单产单进和集约化水平,8月份集团实现利润1.1亿元,煤炭主业结束33个月亏损状况,首次当月实现盈利。到8月底,淮北矿业集团经营状况整体扭亏为盈,实现利润2200万元。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围绕五大任务,谋划实施“1+8+4”制度框架,出台了《安徽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五围绕五推进”的目标任务,并制定《关于去杠杆防风险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去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降成本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的实施意见》《关于补短板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实施意见》等8个专项实施意见,制定淮北矿业等4户省属重点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办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产能过剩,当前集中表现在钢铁、煤炭行业。安徽省紧紧抓住国家化解过剩产能的战略机遇期,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破立并举,通过经济激励、市场倒逼等加速退出过剩产能,煤炭和钢铁产量持续下降,今年上半年分别下降6.9%和4.5%。
只有成本降下来,实体经济才能保持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安徽全面实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出台降成本20条,全面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税费负担、财务成本、用能用地成本和物流成本,政策实施后每年降低企业成本约903亿元,降幅达2.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收入比重由去年同期的88.5%下降到88.1%,财务费用下降3.7%,进一步提振企业信心、稳定市场预期。
围绕稳市场推进去库存,围绕防风险坚定不移去杠杆
——住宅商品房去化周期由12个月缩短至10.1个月;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由去年同期的58.5%下降到57.8%
“多亏了棚户区改造,全家人不用再挤在三十多年的老房子,住上了新房。 ”芜湖市镜湖区市民陈先生说,一家人以前挤在一套不足7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2014年政府棚户区改造,他很快拿着补贴款买了一套逾百平方米的新房。
房地产去库存,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安徽坚持分类指导、因城施策,实行差别化的调控政策,鼓励进城务工人员等新市民住房消费,支持居民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合法权益,落实好进城农民“三权”,让农民带着资产进城,消除后顾之忧,同时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加大信贷支持。大力推动棚改和房屋拆迁货币化安置,提振市场预期。2016年,全省计划通过货币化安置方式实施棚户区改造14.75万户,占棚户区改造目标任务的55.4%。上半年,全省新建商品房成交面积达454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5.4%。商品房去化周期由去年末的19个月缩短至6月末的17.6个月,其中住宅商品房去化周期由12个月缩短至10.1个月。
“凭借纳税人信用A级证明及相关材料,不用任何抵押,仅一星期就从银行贷到了款。 ”阜南县一位化工企业负责人陈先生表示。安徽把“税融通”业务等“银税互动”服务,列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一项决策部署。早在2013年6月,省地税局就在马鞍山市试点“税融通”。诚信依法纳税的企业,可以将纳税记录作为一种资源,将其转化为企业的信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税融通”业务贷款余额超过40亿元。
防控风险,必须坚定不移去杠杆。安徽出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12条政策,省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11亿元充实县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在全国率先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的省农业担保公司,成立总规模6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率先在全国开展“4321”政银担合作,降低企业杠杆率,管控政府债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6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由去年同期的58.5%下降到57.8%。
强化项目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增后劲推进补短板
——上半年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6%,增幅高于全部投资14.5个百分点;5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3%
亳州中联重机农机产业园、宿州光彩批发大市场、马鞍山港慈湖综合码头、芜湖双翼民航飞机维修等148个项目竣工;六安青年汽车新能源科技产业园、安庆中船船舶与海工配套基地、舒城县杭埠镇防洪工程等101个项目开工建设……今年前8个月,全省重点项目建设平稳推进,累计完成投资7971.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8.9%。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投资进度分别为94%、93.1%。
补短板就是强根基。安徽兼顾当前和长远,把握力度和节奏,注重强化项目带动和政策配套,努力补齐创新能力、现代农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短板,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加强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电气路“最后一公里”、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等建设,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脱贫攻坚与扩大有效供给结合起来。上半年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6%,增幅高于全部投资14.5个百分点。
加快建设合肥ICC平台,积极推进合肥联合微电子中心(UMEC)建设,推动“粒子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加快基于讯飞语音技术的创新创业的扶持孵化……合肥市把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作为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省第九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加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提升农业现代化。 5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13.2%提高到16.7%,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第15位上升到全国第9位。这一成就大幅提升了安徽省综合承载力,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3%,建成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