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梅雨季为何赖着不走?今夏酷暑季或“缩水”

21.07.2016  08:44

  我省一般7月中旬就会“出梅入伏”,可为什么未来一段时间我省仍要迎来持续强降水?记者昨天就此采访了气象专家,专家称,今年我省梅雨季“湿、长、晚”,不过7月下旬还是有望“出梅”。此外,今年出现了较少见的“梅伏交叉”情况,梅雨季太长也可能使得今夏酷暑季“缩水”。

   今年梅雨季走得太晚

  气象专家称,7月下旬,持续已久的“暴力梅雨季”有可能结束,“出梅”意味着降雨量明显降低,对防汛抗洪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据介绍,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色之一,其长短和强弱与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西南季风以及西风带长波等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活动相关程度都较高。由于每年这些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强度、进退迟早和速度快慢等都不一样,致使历年梅雨到来得迟早、长短和雨量的多寡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会导致江淮地区的干旱或洪涝的形成。而今年由于“超强厄尔尼诺”的介入,我省梅雨持续的时间和降雨量都明显偏多,造成了几十年一遇的洪灾。

  根据省气候中心提供的相关数据,我省平均入梅日在6月16日,出梅日为7月10日;平均梅雨期为25天;“出梅”最早是1961年6月15日,最晚的是1954年和1987年的7月31日。从这些数据与今年情况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今年的梅雨季的特点是“湿、长、晚”。

   皖北防汛压力仍较大

  明天开始,我省就要进入7月下旬,“七下八上”对于我国北方来说是每年防汛最紧张的时期。据省气候中心专家介绍,“七下八上”一般是由于“副高”从长江中下游一带北移导致华北、东北等地的持续降水。一般来说这对我省的影响不大,但是今年7月下旬主雨带也会覆盖我省淮北部分地区。今年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七下八上”时期我国降水将总体偏多,且降雨带范围也较大,多雨区主要集中区也包括江淮北部和长江沿江部分地区。气象专家称,由于前期梅雨季的主雨带不断在我省南北之间摆动,皖北部分地区已经遭遇了较严重的洪涝灾害,因此如果未来一段时间降雨量过大,将会给我省北部地区的防汛造成较大压力,且不排除再次引发当地洪涝灾害的可能性。

   今夏酷暑季或“缩水

  据省气候中心专家预测,由于今年梅雨季的明显拉长和超强厄尔尼诺的影响,今年夏天我省最热的酷暑期,高温强度和日数都有可能“缩水”。

  “一般来说,我省多半是梅雨结束立即进入盛夏高温季节,而今年7月17日我省还没出梅的时候就入伏了,这种‘梅伏交叉’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它可能会带来一些比较湿热的‘桑拿天’。”专家表示,从总体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应该是今年我省最热的高温时段,但是今年高温的程度和时间,受到长时间持续降水等因素的影响,都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或者缩短,当然,这背后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厄尔尼诺。

  “虽然‘超强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更热、更旱、更涝’,不过对我省来说,虽然‘更涝’却未必会‘更热’。因为一般来说降水和高温是反向相关关系。过多的降水会抑制高温。”专家分析称:“不过,这只是一个总体趋势的预测,并不等于今年夏天就不会出现高温,局部地区某个时间段出现高温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因此广大市民还是要注意防暑。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