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满园斯人已去 科研精神风骨长青

25.04.2016  04:55

  中安在线讯 望一眼桃树、李树新抽的嫩芽——鲜翠欲滴,好似不断涌现的科研专家;而松柏浓郁的树冠、挺拔的躯干,更像一位气宇轩昂的老学者。一阵微风吹来,连片的树叶摇曳百米,婆娑细雨下好似师生之间的亲昵和牵挂。

  这里,每毕业一位研究生,就要种下一棵树,风雨多年,隐匿于合肥工业大学校园内的“桃李园”,早已成为了连接师生情谊的地方。如今,园中果树馥郁葱葱,但对那些种树的学生们来说,他们共同的导师——费业泰教授已永远离他们而去。

  作为一名老党员,费业泰始终忠诚于党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一心扑在我国现代精密仪器学科,坚定不移、鞠躬尽瘁,对自己的学生,他更是言传身教,践行着一位合格党员的高标准、严要求。近日,记者走访了多位与费业泰生前结缘的学者专家,共同追忆费业泰深耕科研的一生。

  合肥工业大学科技楼内的“桃李园”

   倾血60 为精密误差研究奉献一生

  1934年6月出生于合肥的费业泰,1955年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59年来到新开办的精密仪器专业,主要承担精密理论及技术、现代测试技术及仪器研究等相关教研工作。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于误差的存在,科学仪器的精度更是人类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回避的问题。出于兴趣,当年作为大学教师的费业泰在实验中发现,现代测试仪器涉及高精度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其精密、误差及技术应用是研究的关键问题。而探究下去,他发现国内外过去提出的有关精密、误差的理论相当地少,并且多年来进展缓慢。

  那个时代的中国,工业建设刚刚起步。为了改变工业产品噪音大、震动大、能耗大的旧模式,在资料稀缺空白的情况下,费业泰毅然决定迎难而上,去寻找其中的奥秘。就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费业泰开始了长达60多年的科研探索之路。

  自踏上这条路,费业泰就没了节假日的概念。除了出差,早上8点到晚上10,在办公楼总能看到费教授的身影。他曾为了做一个实验熬夜至天明,也曾为了写一篇论文而阅读了一千多篇文章。由于电脑在当时还未普及,为了将机械图画得更清楚,他会反复手工修改几十次。

  那个年代研究条件较差,写的论文和教材都是用深灰色的油纸印的,也没有充足的研究经费。起初,在带领团队研究热误差理论时,作为冷门学科,其理论的科学性还一度遭到行业内外的质疑。

  “我曾几度想过放弃。”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苗恩铭回忆说,“但是费老师却告诉我,科学研究就像挖井一样,凿地越深越有效果。”

  坚守信念执着前行,经历霜寒孕育着硕果。就这样,在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学科方向的精准把握下,费业泰团队将热误差理论研究逐渐完善并走在全国领头羊的位置,并且在我国多个重大项目的运用中屡建功绩。

  2008年,74岁的费业泰被确诊为肾肿瘤。术后一个月,他便立马奔向了科研的第一线,古稀之年仍坚守在实验室。2012年,费业泰被确认肿瘤复发并转移。虚弱的身体、密集的疼痛并不能阻止费业泰对科研的一腔热血,并不能模糊他毕生致力于科研的坚强斗志。

  原本从家里到实验室十分钟的路程,身患重病的费老每次要走近一个小时。2015年12月初,已经住进医院的费业泰还瞒着学生坚持参加了第七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如今,由费业泰提出的精度误差理论,已经成为我国精度评定的基本方法以及精密仪器学科的理论基础。半个多世纪来,这一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为了理论更加趋于完善,为了让其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费老全身心地倾注在科研中,一直默默前行。

  [1]  [2]  [3]  下一页

【专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来源: 中安在线     作者: 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