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核心价值观】王齐:“最美背影”不是偶然

24.05.2016  17:50
      近日,一条“学长在食堂救学弟”的图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发帖人称,在我校食堂一楼,一名排队打饭的男学生突发疾病倒地昏迷,期间,有位学长第一时间赶到发病学生身边为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最终昏迷者成功脱离危险。这篇文章获得点赞无数,大家留言说“这是最美的背影”!而这位跪地施救的学长,就是我校研三学生王齐。
      紧急时刻,跪地施救
      5月5日中午12点半,安医大食堂内同学已经不多了,一名身穿红色T恤的男生突然在买饭窗口倒下,浑身抽搐。食堂经理洪晓春赶了过来,“我年轻的时候学过护理知识,把手放到他的颈动脉位置,发现他心跳非常快,我觉得他不是低血糖。”洪经理说,这名男生不断呕吐,她扶着男生的头部,防止口腔异物堵塞气管。很快,一名年轻人冲了过来,跪在地上给男生采取急救措施。
      我校病理学专业的学生石渝川和同学当时也在食堂就餐,由于刚上大一,还不能实施专业急救,他们在旁协助并拨打120。倒地男生慢慢恢复了意识,后来坐了起来,并被送到医院。现场学生把施救过程中的照片传到了网上,有人说施救者正是学校里的学长。记者辗转联系上施救者王齐,他是我校研三学生,马鞍山人,27岁。今年1月刚刚签约省立医院,成为心血管内科的住院医师,这几天他回学校做毕业论文。学弟晕倒时,王齐刚吃完饭往外走,手里还拿着一盒酸奶,恰好看到有人倒在地上。“我就觉得大事不妙,赶紧丢下酸奶就冲了过去。”王齐回忆说,“一看人已经晕倒有一会儿了。”当时他一边拍男生的肩膀,一边喊“同学醒醒”。这名男生双眼上翻,呼吸非常困难,王齐摸了男生的颈动脉搏动,很细弱,把耳朵贴在男生胸上,也没有听到心音。
      身边没有任何抢救设备,王齐半跪在地,俯下身开始反复按压昏迷者的胸口,进行心肺复苏抢救。一连做了两个循环后,昏迷者略微恢复了意识,但眼睛上翻,不断发出“呃呃呃”的声音。“口中有痰堵住了,有窒息的危险。”王齐立即让患者侧过身,脸斜着朝地,避免被痰卡住造成窒息,因为没有吸痰设备,王齐只能慢慢敲击学生的背部,尽可能刺激患者吐出口痰。大约10分钟后,倒地男生渐渐恢复了意识。王齐让他先躺着不要动,并跟他说话。20分钟后,120急救车赶到了,王齐陪同患病男生去安医大一附院做了常规检查,并拍片,他还委托在神经内科上班的同学帮助男生预约到相关专家进行检查。直至检查结束,发现并无大碍,休养一段时间即可,王齐这才放下心来。王齐陪着这位学生一直走到寝室楼下,临别前,双方还互留了电话。“谢谢您,学长!”夜里,获救的学生发来短信,对王齐表达了感谢之情。
      学霸”养成记
      记者采访了王齐本科阶段的同学得知,2008年,王齐考入我校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在校期间,他是公认的“学霸”,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王齐的秘诀就是在学习之前做好计划,把每天的学习时间分成均匀的几块,按照轻重缓急分配学习任务。医学书籍内容繁杂,学习量也比高中时期多很多,王齐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钻研知识上:“我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会向老师、同学请教。再去图书馆,上网查,刨根问底,绝不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在学习心脏瓣膜病的时候,王齐总是记不清具体瓣膜的位置,不能理解杂音产生的机制,当然就没办法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他看了很多教科书,又去图书馆借来解剖图谱对照分析,仍然想象不出具体的空间构造。怎么办呢?最后,王齐急中生智,去了菜市场买了个猪心,自己再回来边看图谱,边亲手解剖猪心,终于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知识点。
      日复一日的泡在学习中,王齐也有感觉很累,难以坚持的时候:“有一次我实在是太累了,看不进书。于是我就去了科教大楼,看那一份份发表在顶尖杂志的科研成果,一位位医学专家的成长历程,在那里,我想了很多。”每一位良医,都是好学力行,汗水浇灌的成果,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于是,王齐又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学习中。“我们学校的学习氛围真是非常浓厚的,每次看到夜晚图书馆,自习室仍在埋头苦读,伏案疾书的医大同仁;看到宣传栏一张张考研、考博、留学的学长学姐的胜利捷报,看到身边同学发奋学习并取得成果,我总能重燃奋斗的热情。”王齐说。
      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让他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从大一开始,王齐就是奖学金的得主。2009年至2012年,他共获得两次特等奖学金,两次一等奖学金,三次“三好学生”称号。他的本科辅导员汪辉这样评价他:“他很聪明,但是更踏实。在我的眼里,王齐是一个意志力很坚定的孩子,不管周围的环境怎样,他都能坚持自己的路。这种毅力和品质让我很佩服。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大四时,王齐在省立医院开始了实习生活。每个科室的实习时间很短,一般几个月轮转一次,但王齐在每一个科室都很认真,尤其对心脑血管科很感兴趣。“实习初期,监护室刚建成我就住了进去,以后三年,我一直是24小时待在医院,把自己泡在临床上。因为临床可以学到的东西太多了。”王齐说。“最开始我是跟着老师查房,虽然事情小,但每天早上我都不会错过,仔细地听着医生对病人的询问以及建议。遇到医嘱上面不懂的东西,就赶快过去问老师,这个是什么药?这种情况怎么处理?看了很多医嘱,问了很多问题,最后自己学着查房。”把书上的病症记熟了,他会主动和老师申请问诊查房的机会,自己去病房,拿着一个小本子,问问病人的症状和感觉,回来向老师报告,漏了的问题就再跑回去补问,接受过什么治疗,有没有过敏史,一趟,两趟……开始问的杂乱无章,想到什么问什么,后来就好一些了,什么病会有什么症状,应该怎么处理,王齐也就慢慢地记住了。每一次有急救病人被送进医院,王齐都立即主动跑到急救室。判断、急救、善后,一个完整的流程,他重复了近百次,正是这样扎实的功夫,让老师放心地把一个组的病人查房交给他负责。
      有一位患了冠心病的老教师,对什么事情都很较真,住院期间,看了很多关于治疗的书和文献,经常向查房的医生询问自己的病情,询问医生的治疗方案。儿女不在身边,老人挺寂寞的,很喜欢胡思乱想,总是问“我这种病有没有什么并发症?死亡率高不高?”还一条一条跟书上对,回答的跟书上不一样,他就揪着不放。为了排解老人的害怕和孤单,每次查房,王齐都会在老人那多花一些时间,告诉他手术并不可怕,不要担心自己的身体,下班后也会过来陪老人说说话,了解他恐惧的根源,并且不断地宽慰他,鼓励他。后来,老人的手术很成功,康复出院了。回家后,老人写了一沓感谢信送到医院分发,还买了很多小糖果、饼干、水果,向王齐表示感谢。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作为一名医学生,王齐向我们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病人的身体状况,还要留心他们的心理,老人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顾虑?很多时候,他们的难受都不是疾病造成的,而是思想负担太重,夜里睡不着,治疗效果也不好。这个时候,就要身体心理两头抓,彻底帮他们解决问题。
      这是医学生的天职
      早在2011年11月,王齐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虽然学习和实习任务都很繁重,王齐却并没有忘记身为医学生和党员的社会责任。每年寒暑假,王齐都挤出时间去参与和临床关系密切的急救工作。“我在家乡参加了红十字会下属的烈马应急救援队,学了不少急救知识。每次我们都会去各个学校普及急救知识,免费提供急救课程教学。”他们向老师强调学习救护的重要性,有的时候还要求学生带着家长一起学习。当地有一些退休老人和退伍老兵,王齐负责看护他们,定期检查,小心照顾。对王齐来说,这是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社会造福的机会,每次回家,他都不会错过。这些并不惊人的举动悄悄地孕育着他心里那爱的种子。王齐还加入了我校的红十字协会等公益社团,经常参加户外应急和应急保障的培训,结合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提高自己的技能,也传授给其他同学救护方法。
      可能正是平时积累的经验,给了王齐临危施救的熟练和平静。“我很庆幸,我在省立医院心脑血管科实习了3年多,也积累了很多的抢救经验。”但这一次施救还是不同于医院环境,没有专业医疗设备,只能依靠“观察和辅助”对学弟进行抢救,尽可能避免对学弟造成二次伤害。事情过去后,王齐并没有当一回事,继续准备即将到来的论文答辩工作。“这是医学生的天职,是我应该做的。这里是医学院,我们是医学生,我相信大家都会挺身而出的。
      “好学力行,造就良医”,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住院医师,王齐一丝不苟地践行了这八个字。“在安医大,我们接受着学术的熏陶,感受着前辈们良医精神的历史传承,也谨记着作为安医人承载的责任和嘱托。”王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学生记者 刘憧憬 俞高旭 王舒欣 冯诗尧 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