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核心价值观】施开德:良医的“四心”

22.09.2014  11:15

              30年前,施开德从我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从一位普通的医学生成长为一名颇有造诣的医学专家,现任附属巢湖医院普外科技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曾获安徽省政府“先进工作者”、安徽省首届“江淮名医”、校“模范教师”等光荣称号。日前,他又被授予“安徽省教育系统师德医德标兵”荣誉称号。30年来,他总是以良医的“四心”要求自己,在一名良医的路上上下求索。

做一名良医,要有治病救人的责任心

              施开德1983年从我校毕业,被分配在巢湖地区医院,也就是现在的附属巢湖医院。

              毕业后的一天晚上,是施开德从医生涯的第一次单独值班。病房有一位十几岁的脓毒血症患者,接班时,他神志不清、心率120次/分以上、无尿,血压0 mmHg,高热达39-40摄氏度。上级医生交待施开德说:“这孩子不行了,维持输液,顺其自然吧。”家长也含泪为孩子准备着后事。可施开德认为抢救生命是医生的责任。虽然他是一名年轻医师,但他仍放开手去做了,扩容、强心、利尿、抗毒、抗感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他大胆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措施。他没事时就守候在孩子床旁,用药剂量记忆不准确的就翻书查对。夜间12点还是测不到血压、无尿,但他还是坚持不放弃。终于奇迹发生了,凌晨4点血压为40/20 mmHg,并缓慢上升,心率逐步下降,6点开始有尿。早晨交班,大家见到孩子还活着,并且情况有所好转,都很惊喜。后来,这孩子病情逐步好转。施开德说:“那天我虽然整夜未眠,心中却喜悦万分。这一夜的辛劳既挽救了孩子的生命,也是对我5年大学学业的检验,更考验了我这个年轻医生的责任心。

              30年过去了,施开德仍然清楚地记得这个孩子的名字。孩子住的病房早拆了,但他的病床所在位置还刻在施开德的脑海中。

做一名良医,要有关爱生命的爱心

              医生最大的爱心就是珍爱患者的生命。

              2003年1月3日,一位患者因车祸急诊住在ICU,入院诊断为“外伤性脾破裂、左肾周血肿、失血性休克、重度脑干损伤、右侧血气胸、右胫、腓骨骨折、左大腿撕裂伤”。入院时病人深昏迷,双侧瞳孔时大时小,光反射迟钝。神经外科、胸外科、普外科、骨科集体会诊。绝大多数认为没有手术价值,必死无疑了。一个会诊医生开玩笑说:谁能把这个病人救活,他愿出资送去美国旅游。施开德坚持说:“不能放弃,立即作脾切除,出血得不到控制,就无丝毫生的希望。”施开德为患者做了脾切除术,从手术开始到切除脾仅用了10分钟时间。术中看到他脾粉碎性破裂,横结肠系膜撕裂伤,腹腔积血、渗液达到7000ml。术后又经过多科的协作治疗,患者康复出院了。看到患者走出医院,施开德心中那种快慰,无以言表,他觉得,这或许就是一个外科医生的最大乐趣。

              有一次,一位上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住进了消化内科,施开德会诊后就让直接送到手术室。可是麻醉还没做,病人就心脏骤停。麻醉科主任认为风险太大了,术中死亡的可能性太高,不愿麻醉。患者心脏停跳是由于出血所致,不手术控制出血,就无法挽救生命。施开德再次与家属沟通,并说服麻醉医师,果断进行了手术。手术中,病人心脏又停跳了3次,通过复苏成功,胃大部切除了,控制了出血。虽然手术困难重重,但经过全体手术人员的密切协作,终于成功地完成了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病人康复出院了。

              还有一次,一位83岁的老人,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部分人认为是晚期恶性肿瘤,又是高龄,手术的风险大,根本就下不了手术台。如果是恶性肿瘤,即使抢救成功,也不可能存活多长时间,意义不大。但施开德考虑急诊胃镜观察并无胃恶性肿瘤的证据,即使是恶性肿瘤,也无权马上终止他的生命。在充分征得家属同意后,立即手术。结果患者系胃间质瘤大出血。该老人活到90岁,死于老年性痴呆。施开德为老人又争取了7年的生命。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只有珍爱生命才会积极抢救生命,这是一个医生的天职。对于医生来说,什么是爱心?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嘘寒问暖,甚至于对困难病人力所能及的经济援助都是爱心,但最根本、最关键、最核心的应该是关爱人的健康,珍爱人的生命,这就是一个医生最大的爱心。”施开德说。

  “做一名良医,要有做人的良心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形形色色的诱惑很多。面对诱惑,不失原则,不丢良心,这是施开德做医生的底线。

            附属巢湖医院采购腹腔镜设备,参与竞标的商家就纷纷找上门来。有的直接把钱放在产品彩页里递到手中,有的打电话承诺中标后给多少多少好处。施开德一一拒绝,并告知厂商如果仍坚持这样做,就交院纪委处理。结果是没有找他的公司中标了,价廉物美。

              目前,吃药品“回扣”是社会上诟病很多的话题。施开德在科里反复强调要合理用药,每用一种药都应是病情需要的、是对患者有益的,不允许铺天盖地的给病人乱用药。他上半天门诊,得诊治4、50个病人,基本上不开处方。很多乳腺增生病患者自己要求开药,施开德常常要费很多口舌,说明不需服药的道理,花的是开一张处方许多倍的时间。

做一名良医,要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上世纪90年代初,腹腔镜在国内应用不久,1996年,医院购置了第一台腹腔镜,一个月后,施开德他们就独立在全省较早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乳腺癌患者施行“保乳”手术,不仅达到美容效果,还可使病人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维护自尊心,这是乳腺外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术。上世纪90年代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刚刚在国内开展。施开德他们也通过查阅文献、积极学习,并在1998年为病人谨慎而成功的开展了保留乳房手术,2004年在全省首先发表了有关“保乳”手术的文章。这些在地市一级医院,是难能可贵的。

              “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在大城市、大医院工作,如果没有积极的进取心,甘为平庸,就只能永远落后,就会被技术进步的浪潮淘汰出局。所以,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里,做一名良医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施开德说。

              从医30年来,施开德深深地体会到,责任心、爱心、良心和进取心,是做好医生必须具备的,也是我校“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所蕴含的精神元素。“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够带着‘四心’走上工作岗位,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施开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