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化:增绿更添“金”
13.08.2014 17:03
本文来源: 林业厅
果农刘显富生态经济双丰收,只是当下我区林业产业化的一个缩影。我区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6.59亿亩,其中森林面积3.73亿亩,具有生产绿色林产品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具备发展民生林业、增加民生福祉的良好资源条件。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兴林富民,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退耕地都种了山杏,每年山杏仁就能卖上大几千元,我们真正享受到了‘生态红利’。”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农民聂宝说。
近年来,我区林业产业化取得了长足发展,林业产值达到400多亿元,在推动绿色增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增收,特别是在扶持和改善贫困落后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林木培育、名特优新经济林、种苗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木材加工制造、林产化工、生物质能源、森林沙漠景观旅游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开发出人造板、纸浆、饲料、药品、保健品、食品、饮品、果品、生物质能源等一大批林业产业产品,并带动了加工、贮藏、流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林业产业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
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以野山杏为原料,开发出有机杏仁露、木糖醇杏仁露、酸杏汁等产品,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加强基地建设夯实了企业发展的基础。公司通过与村社、农户签订山杏种植管护、杏核杏肉收购合同,为农牧民免费提供优质山杏新品种种植与嫁接,同时组建技术服务队,向农民提供栽植管理技术服务,每年发展杏树基地3-5万亩,山杏收购季节以保护价收购杏核杏肉,直接带动17000户农牧民,户均增收千元。成功实现了办企业、绿山头和富百姓的多赢目标。
呼伦贝尔市扎兰屯成吉思汗镇大甸子村依托生态建设成果,逐步由单一农业向多层次、多链条产业发展,生猪、大鹅、笨鸡等农户庄园经济与野生榛子、蘑菇采摘生态产业有机结合、互促共进,为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条件下,大甸子村在退耕还林地间种药材,每亩产值在400元以上。
为了优化林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产品加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林产品市场竞争力,自治区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提升林业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同时,大力推进林业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产业集群配套优势,增强企业风险抵御能力。
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草原、沙漠、湿地等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以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等,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努力打造森林旅游品牌和现代旅游产品,延伸森林旅游的产业链条,提高服务档次和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森林旅游需求。
乌海市金沙湾生态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范围为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等。旅游区自2005年开工建设以来,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亿多元,已建成集沙、山、水、林、休闲体验、民俗展示、农家餐饮、种植养殖示范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大型森林沙漠旅游区。现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有特色餐饮文化休闲区、葡萄园观光采摘区、沙漠休闲娱乐区、沙漠绿色能源发电站和花卉林木种植、观赏基地等5大功能区。自开园至今,已吸纳260多万人次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共实现旅游收入5929万元,解决本地农民就业2300人次,从业农民年平均收入25200元,示范带动305户农民从事葡萄、林木花卉种植、采摘及餐饮、养殖、沙漠旅游,每户人均收入都在9000元以上。
“林权改革让我们村有了果树经济林”
宁城县小城子镇柳树营子村是典型的山区蒙古族民族村,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全村2000亩坡耕地全部落实到户,栽上了果树经济林,去年700亩已进入挂果期,年收入700万元,全村人均增收3000多元。“现在, 不仅彩电、冰箱、洗衣机进入了我们普通山里人家,小轿车也成为一些林果大户出行的代步工具。”村支书自豪的说。柳树营子村2012年9月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通过不断提升林业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产业,自治区林产品加工利用率明显提高,已由单一的木材利用和初加工,发展成为多功能、多效益、综合性的林业产业。灌木人造板、经济林产品加工利用规模迅速扩大;灌木原料林、灌木饲料林、经济林建设和林木种苗业快速发展;生物质能源、药材培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已成为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森林沙漠旅游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使农民有了自己的林业资产,林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了一人承包、全家就业、快速致富的喜人景象。全区林地立体开发、设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效益突出。2013年全区农牧民来自林业的纯收入达到470元,个别地区达到千元以上。在生态建设的同时,认真考虑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在发展林业产业的同时,坚决贯彻生态优先的原则,形成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良性互动,产业发展逆向拉动生态建设十分给力,出现了全社会各界参与投资林业的热潮。
全区1023家林业产业加工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1014家,占全区加工企业总户数的99.1%,总资产155.8亿元,占全区加工企业总值的92.8%,销售收入79.4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98%。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深入参与到全区林业三次产业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成为推动林业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沙产业不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在发展沙产业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不以破坏环境为发展沙产业的代价。”自治区林业协会专家王永胜说。
鄂尔多斯市源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一家利用沙柳、杨柴、柠条等灌木进行直燃式发电的公司,年处理沙柳、杨柴、柠条等灌木20多万吨。为了保证生物质热电厂的原料供给,公司决定配套建设“百万亩生态能源林产业化基地”,已完成23万亩,并与西班牙碳基金会签订了每年37万吨的碳减排协议,每吨二氧化碳当量转让价格不低于9欧元。企业在发电的同时还向居民区热用户供热,其灰渣含钾量较高,可直接供农民作为农家肥还田使用,形成一条循环产业链条。项目直接为当地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直接为农牧民增收6000万元。
按照中央自治区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和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我区在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同时,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把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作为林业的核心任务,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社会提供更丰富的绿色林产品、创造更多的民生福祉。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林业产业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兴林富民、增加林产品供给为根本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育森林资源为基础,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着力推进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自治区林业协会会长王永胜谈及自治区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时说。
科学编制实施林业产业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不同区域特点,遵循自然规律,编制实施好全区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全区林业产业实现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根据不同区域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状况以及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突出特色林产品的区域发展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区域优势。林区及国有林场要结合国家实施国有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及国有林场改革政策,发挥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优势,重点发展规模化的木材及林产品采集加工、特种动物养殖、林下种植和森林旅游业;农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好国家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红利,发挥劳动力富足优势,重点发展特色经济林、商品林和集约高效的种植养殖业;沙区要发挥光、热充足和沙生灌木优势,重点发展生物质能源、特色种植和林沙产品加工和沙漠生态旅游业;城镇周边要与建设城郊景观林业相结合,重点发展林下景观种植、森林旅游休闲业。
创新发展机制,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农牧民资金和技术缺乏等难题,加快林业产业基地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推进“企业加基地,基地联农户,产品联市场”及林业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模式,扩大林业产业基地建设规模,推行集约化、标准化经营,提高基地效益。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因地制宜推进能源林、原料林、饲料林和沙生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以点带面,提高林业产业基地建设质量。
加强科技支撑,推进产业创新升级。积极搭建龙头企业、农牧民与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大力引进和推广适宜林业种、养、加业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组织的林业科技支撑专家团队、林业科技特派员联盟的作用,结合“科技三下乡”活动,加强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户和农牧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服务,提高农牧民林业经营性水平。加强林产品原产地保护,完善产品标准与检测体系,切实保证林产品质量安全。
发挥边境口岸优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国的森林资源开发,依托国内对林业资源性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发挥中俄、中蒙延边开放和满洲里、二连两个桥头堡的优势,坚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做好木材进口和加工贸易,建立多元、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和产品销售体系,拓展我区林业产业发展的空间。(记者 方弘 通讯员 陈秀芳)
本文来源: 林业厅
13.08.2014 17:03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