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政协常委杨增权:关于推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考

08.06.2016  14:36

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勇下先手棋,制定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建立了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有力推动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使之正在成为引领安徽经济发展的“导航仪”,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主引擎”,提升发展质量的“推进器”。为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特提以下建议:

要明晰路径选择。 省级层面上,要密切跟踪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中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全力支持企业行业开展承接,快速接入产业链中高端,共享价值链、供需链、创新链和空间链发展成果。领导层面上,要深刻认识产业发展规律,提高产业发展的敏锐性和前瞻性,了解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敢于超前布局,果断优化顶层设计,鼓励支持企业打破跟踪、模仿、追赶的窘境,打破低端、低质的魔咒。建议省政府组建研究团队,捕捉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向,敏锐察觉重大颠覆性技术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产业,绘制安徽版“战略性新兴产业路线图”。

要瞄准优先目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于一体,决定了它不可能是遍地开花、每个市每个县都具备发展条件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理念,综合研判产业发展、科研创新和人才集聚能力,敢于风险决策,敢于集成要素资源,在高性能计算、公共安全、健康医疗、智能机器人、新能源 汽车 、稳态强磁场、智慧城市、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等技术储备领先领域,急速抢先占领相关产业制高点。要高度关注石墨烯在微电子、能源材料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对国家支持发展的31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凡我省具备优势资源的要快速跟进,要在产业化上迅速做大做强,在延伸产业链条上做足文章。当然,在县城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加工,实现产品功能化、安全营养化、市场细分化、营销品牌化,从供给侧引领市场,也可能成为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防止一味追求“高大上”,同质化过度竞争,导致新的“产能过剩”。

要突出精准定位。 这里仅提三点想法。一是要与重点园区建设相结合。例如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既要高端引领、产业提升、辐射带动,更要突破已经确定的重大产业核心技术,弥补缺失环节,抢占价值链高端环节,创新集聚发展方式;二是要与重大科学工程相结合。例如建设 合肥 国家科学中心,要把催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目标之一。支持合肥加快部署超导核聚变、量子技术、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联合微电子、分布式智慧能源集成和超导质子医学中心六大创新平台建设,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技术支撑作用;三是要实现尊重产业规律与加强宏观指导相结合。毫无疑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必须强化市场导向,遵循发展规律,但合理定位政府和市场职能也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机器人领域,全省几十家企业不能在低端市场过度竞争,要集成全省科技资源,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控制器等关键技术,着力在提高智能水平、研发“软体机器人”、与脑科学结合、催生类生命机器人上下功夫,尽快实现并跑领跑。

要厚植发展沃土。 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集聚发展,发展多快,发展多大,取决于一个地方的发展理念、法治环境、人文环境、要素保障能力,取决于制度体系的先进性和人才资本技术的聚合度。政府要负责产业规划和制度设计,抓住时空机遇,持续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产业创新的“扎堆效应”,营造龙头企业领跑、中小企业跟进的“雁群效应”;要着力培养现代企业家精神并强力植入创新、竞争元素,使企业家精神成为角逐市场的关键竞争力;要真正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大力倡导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境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矢志把创新小苗培养成产业大树;要加快出台鼓励抓住“微笑曲线”两头、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化迈进的精准财政支持政策;要深度整合政府和园区资源,形成产业基地建设的强大合力和同向推动力,加速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加快建立产业联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不可急功近利,造了盆景,失了园景;切不可仓促发展,昙花一现,错失机遇。

顺应发展规律,聚焦发力突破,安徽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正当时!

(作者系安徽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农工党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副主委、安徽省粮食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