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集民间文化艺术——杜集腰鼓

18.09.2014  13:38

近日,经过推荐、评审和公示,淮北市杜集区成为以腰鼓为主的2014-2016年“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年来,杜集区坚持“党委支持、政府组织、部门实施、群众参与”的原则,大力普及群众腰鼓。完善了投入和组织保障机制,组建了全省最大的农民腰鼓队,全区40个村(居)全部拥有50人以上的腰鼓队。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目前,全区腰鼓队员近3000人,她们经常参加各种活动,既传承了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又推进了全民健身。形成了“村村都有腰鼓队、家家都有腰鼓队员、人人强身健体”的喜人场景。

杜集腰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当地出土的汉画像石研究,当时的鼓乐歌舞已经很盛行,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许多擂鼓歌舞的画面(鼓乐图),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广为流传,如腰鼓、丝弦坠子、花鼓、戏曲、说唱等。近年来,腰鼓、威风锣鼓、水鼓等鼓乐在杜集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尤其是腰鼓,2010年组建以来,杜集千人腰鼓采取集中、分散和传帮带等多种方式,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培训。2011年至今,杜集区对千人腰鼓,每年进行为期一月的培训。通过全区腰鼓大赛,镇(办)腰鼓大赛,不断提高全区腰鼓技艺水平。每年的春节、中秋,以及每届的杜集区群众文化艺术节上,腰鼓迎宾和表演都是必有项目。杜集腰鼓队员多才多艺,农村婚嫁和其他喜事都爱邀请腰鼓表演助兴。她们的身影不但经常出现在市、区各种大型文体活动中,还经常出现在农家喜事上、送参军的路上、“好媳妇好婆婆”送荣誉的庭院中,以及商业庆典上,很受群众欢迎。

杜集区委、区政府注重为群众活动搭建舞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把腰鼓文化作为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尚的重要内容来抓。依托开放式村部在全区40个村(居)全部建有室内文体活动场室和室外文体活动广场,成为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重要阵地。农闲时节,群众腰鼓成为开放式村部广场上的一道亮丽风景。2013年,杜集区组建了百人精品腰鼓队,邀请资深专业舞蹈编导和腰鼓教练共同对腰鼓表演进行提高。把腰鼓的打法融入专业的舞蹈动作,配以优美的音乐,先后编创了腰鼓舞《好日子》、《希望的田野》等腰鼓舞。2013年10月,杜集区腰鼓舞《希望的田野》参加了全省社区文艺调演,荣获全省第二届社区文艺调演广场舞大赛一等奖。

杜集腰鼓规模大、群众参与广,上到65岁以上老人,下到18岁以下的小姑娘,妯娌俩、婆媳俩、姊妹花同场表演,促进了她们之间的交流和人际和谐。2010年,杜集区1300多人的腰鼓首次参加了中国(淮北)煤博会。规模宏大的杜集农民腰鼓给海内外宾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2011年春节,杜集千人腰鼓队参加了淮北市“红红火火过大年”群众文化一条街展演活动。杜集千人腰鼓在连续4年的中国淮北煤矿机械博览会上、在中国淮北首届食品工业博览会上,以及市、区各种大型群众文体活动、商业活动中的精彩展示,受到多方的关注和好评。新华社、安徽日报、淮北日报、淮北晨刊等多家媒体对杜集区的群众腰鼓进行了深度报道。

在杜集腰鼓文化发展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志愿者和文艺骨干,杜集区段园镇牛眠文化大院负责人黄化举,石台镇退休干部马淑文,矿山集街道文艺骨干常颖、高岳街道文艺骨干王娟等都是腰鼓文化的传承者。尤其是高岳街道岱河社区夕阳红艺术团的团长孔德荣,她带领的团队,进镇入村入社区,手把手的传授腰鼓技艺。4年来,她每年编创一套新动作、新花样,带领的20多个文化志愿者,走遍了杜集区5个镇(办)的40个村(居)。杜集精品腰鼓队成立后,孔德荣不但亲自组织指导排练工作,还组织其他文化志愿者、动员家人为精品腰鼓排练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多年来,这些优秀的文化志愿者,为群众免费教授腰鼓,积极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为杜集腰鼓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进一步推进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充分发挥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在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杜集区还制定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2014-2016年发展规划》,不断推动腰鼓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推动杜集腰鼓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不断提升杜集腰鼓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