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热血扶贫路 巾帼何曾让须眉 —铜陵市枞阳县会宫镇老桥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县妇联派驻干部王小英

07.07.2017  20:51

  “有困难一定要找我,要相信组织,也许我们一时不一定能完全帮你解决贫困,但我真心愿意为你们尽心做一些工作”这是王小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2014年10月,王小英同志被组织安排到老桥村从事扶贫工作,三年来,她坚持从村情实际出发,找准穷根、精准发力,帮扶工作初见成效,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认可,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2017年3月,代表全体驻村帮扶干部在全县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

  【吹响“大喇叭”,当好政策宣传员】会宫镇老桥村是全县65个贫困村之一,也是桐城派后期主要代表作家、桐城学堂创始人吴汝纶先生家乡,地处会宫镇西北,与浮山、义津等镇相邻,村域面积9.6平方公里,全村27个自然村庄,总人口3312人、870户,其中贫困户133户、371人。王小英曾在乡镇工作多年,有着比较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她深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地方要脱贫,要发展,就必须把大家的思想先统一起来。驻村以来,她充分利用村里已有的远教设备、宣传栏、固定标语等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通过组织召开群众会、邀请县委党校老师上党课和发放宣传资料、书籍、入户走访宣传、宣讲的方式,及时准确地把各种政策送到群众手里。她上门入户到所有贫困户,与他们交心谈心、宣讲脱贫攻坚政策及强农惠农政策。鼓励他们要抓住机遇,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努力发展产业,早日脱贫致富。在入户宣讲政策过程中,她总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与群众谈心沟通。村里有一户群众因为条件不符合,没有得到某项补助资金,长期对村、镇怀着仇视心理。她数次上门与其谈心,多方找人帮助做解释疏导工作。终于从第一次上门时的不理不睬,甚至挥拳相向的敌对态度,转变为与她无话不谈,敬如上宾。村里有一条仅1.3公里,却因邻里矛盾没有解决,群众期盼了近10年都没解决的通组公路,在她的说服和动员下,也成功修通。在公路建成通车的时候,村民们自发来庆贺。驻村以来,她组织召开群众会近30场次,培训群众1200余人次;入户走访221户、访问群众达1000人次,组织或参与调处家庭、邻里、组间等各种矛盾纠纷30多起,既提高了方针政策的及时知晓率和贯彻执行率,也树立了自身良好形象,有效化解了民怨,排除了不稳定因素,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农村和谐,密切了干群关系,全村没有出现群众违规上访,更没有发生任何刑事案件,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

  【结牢“真情扣”,当好群众“服务员”】王小英经常和身边的同志说:“脱贫攻坚实践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只要你真心和贫困户交朋友,用真情去帮助他们,就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在驻村的时间里,王小英一直在思考,贫困户脱贫靠什么?困难是什么?需求是什么?驻村的日子里,王小英挨家挨户地走访,因为她知道,只有真正沉下去,和群众面对面,才能了解真实情况,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每到一户贫困户家中,王小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困难一定要找我,要相信组织,也许我们一时不一定能完全帮你解决贫困,但我真心愿意为你们尽心做一些工作”。王小英说:“记得第一次走访松庄组贫困户鲍官明,当我第一眼看到他的样子时,只能用惊呆和难过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当时的鲍官明非常黝黑,光着上身,露出一根根清晰可数的肋骨,眼睛深凹,家里更是一贫如洗。从村支书口头得知其是五保户,由于五保户要到60岁才能享受免费住敬老院政策,而鲍官民去年才58岁。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帮鲍官明提前进入敬老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来来回回,上上下下折腾多次后,在县民政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终于解决他到镇养老院集中供养问题。还有双塘组的朱子贵老人,由于几年前做了胃癌手术,虽然目前恢复得还好,但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讲,每年面对5000多元的吃药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老人也听说有慢性病历卡的政策,只是前几年老人仅买些药来吃,而没有住院,在政策层面上不符合办理慢性病历卡的规定。但我知道,那是因为贫困,老人不愿意花钱住院。后来她咨询卫生部门,经过多方协调,终于把慢性病卡送到了老人的手中,看着老人感激的神情,心里更多的是欣慰。

  【擦亮“绣花针”,当好发展“引导员”】老桥村自然条件禀赋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能人”带动效应不显著,王小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与村“两委”班子一道多次召开诸葛亮会,分析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讨论整村出列的方向、重点、步骤,研究制定了帮扶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一是加大对接力度争取项目。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在会宫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省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经费100万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基地,山场承租种植品牌桂花100余亩。已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目前该项目即将完工,预期能为村级每年带来3万元的收益。二是精心实施光伏项目。由于工作提前准备充分,老桥村率先完成了村级光伏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光伏项目前期筹备工作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如少数农户思想有顾虑,不愿意配合,为补偿的资金不满意而受阻,王小英和村两委成员一户一户做工作,一户一户说情说理,终于完成了20亩的征地和24户的协议签订工作。光伏项目的实施,为村级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带来极大的收益。三是用心谋划村级资源项目。在县妇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王小英将一处坐落在村内闲置的供销社厂房租赁过来,利用扶贫资金16万元将供销社的厂房修缮翻新,转租给个体户用于服装加工厂,稳定持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耳闻乡亲们的赞扬声,目睹老桥村的新变化,王小英并没有陶醉。她说:“老桥村的变化是县领导及妇联领导班子的关怀、镇党委的支持,以及村两委干部和全村干群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本职工作应该做的一些小事。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有幸参与脱贫攻坚这一神圣事业,内心充满激动和自豪,近三年的驻村实践,让我经受了磨炼和洗礼,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存在,虽然工作中有苦也有累,但苦累中也有温馨和幸福。下一步,我将牢记自身职责和使命,坚守责职与担当,扑下身子,用心抓眼前、谋长远、稳脱贫,一张蓝图划到底,在扶贫路上,展示巾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