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谯城区:村民筹集数千件古物自建博物馆

09.09.2017  03:36

对于博物馆里展出的物品,村民们大部分叫不上名称,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

对于博物馆里展出的物品,村民们大部分叫不上名称,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

对于博物馆里展出的物品,村民们大部分叫不上名称,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

原始社会的陶器、汉代的五铢钱、民国的手抄医书……在谯城区谯东镇石大营村,当地村民自建的博物馆收藏的数千件藏品让参观者不住赞叹。“我们只是想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东西保存下去。”11月14日,村民代表告诉记者,他们还有不少“好东西”没有放进博物馆,“我们安保力量有限,放到里面不安全。”

谯东镇石大营村南临涡河,在涡河岸边,两座相隔百米的两层小楼似的建筑很惹眼,建筑为青砖结构,总面积约一百平方米。这就是村民们自建的博物馆,馆中展览有数千件“老物件”,包括贝币、陶器、五铢钱、玉器等。

“这个耳杯是汉代的,那时候人们用这个东西喝酒。可惜这个‘耳朵’掉了。”捧起一个椭圆形的器皿,谢书璧仔细地观察着,话语间透着遗憾。七旬高龄的谢书璧是我市资深考古工作者,曾参与曹氏宗族墓和地下运兵道等重大项目的考古发掘工作。

指着大门上方嵌着的一对龙头,谢书璧介绍,龙头应该是清朝的,“因为之前的龙头都比较小,龙身比较长,清朝则是龙头大,龙身短”。 每一件物品大致是什么时代的,做什么用,谢书璧仔细地察看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小心地下着判断。

“里面的物件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有,时间跨度很长,东西也很丰富。”我市资深的考古工作者谢书璧介绍,能搜集到这么多的东西实属不易,但从文物价值来看,大部分物件的价值并不高,只能达到三级文物的标准。

村民石强介绍,村里的这个博物馆是去年在旧庙的基础上建起来的,里面的物件大部分是祖上传下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村民从外地搜集的。比如,门口的那个石香炉就是他用一箱牛奶从一个老太太那里换来的。

“我们希望尽自己的努力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保存下来。”石强介绍,以前村里有价值的文物很多,但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人为的破坏,保留下来的东西越来越少,于是,石强和村民们就决定把他们保存的一些老物件集中起来,建个博物馆展示给大家看,“因为这个博物馆场地有限,而且安保措施还不太好,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没敢放进去。”石强介绍,他们手头还有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一些手抄医书,都在另外一个地方存放着。

相传,道教鼻祖鸿钧老祖曾在石大营设坛讲法,曹丕《临涡赋》中“荫高树兮临曲涡”的“曲涡”,也被很多人认为就在今天的石大营村。

责编: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