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馆】李光复:文化是种态度 跟随大师学习受益终身

29.06.2016  00:25
【印象馆】李光复:文化是种态度 跟随大师学习受益终身 - 安徽经济新闻网
【印象馆】李光复:文化是种态度 跟随大师学习受益终身 - 安徽经济新闻网
【印象馆】李光复:文化是种态度 跟随大师学习受益终身 - 安徽经济新闻网
来源: ent.news.cn

 

  李光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话剧、影视演员,新中国功勋艺术家。因在电视剧《天下第一楼》中饰演烤鸭店堂头常贵一角,为观众所熟知。

  近年来李光复佳作不断,无论是年代大戏《传奇大掌柜》当中的前清御厨康远桥,还是电视剧《正阳门下》里的破烂侯,他都演绎得恰到好处,用精湛的演技赢得观众的喜爱与赞美。

  角色代表生活态度

  戏里李光复是大家公认的“金牌爸爸”,戏外坐在记者面前的光复老师和演出过的角色一样,温暖谦和、爽朗健谈。

  新华娱乐:您出演的父亲角色非常深入人心,在生活中您是个什么样的父亲?

  李光复:朋友兼暖男。从跟孩子能交流的时候,就跟他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跟他一起玩,我会发现他的兴趣点,引导他。我是当演员出身会找到跟孩子的共同语言,从小他们喜欢的动画片我都了解,我们就是朋友的关系,经常打打闹闹。

  新华娱乐:您在新剧《傻柱》中演了个“讨人嫌”的角色,您为什么接了这样一个不同以往的角色?

  李光复:作为演员来讲,目标是要塑造人物,我不喜欢本色演员,比如演惯了暖男型的父亲,就这一路那不行,我们会挑战不同的角色。像《傻柱》里的讨人嫌的角色小气、自私、跟身边的人耍心眼,过去我还真没演过类似的角色,对我来说也算是个挑战,但这样的角色我见的很多,基本上一下子就把握了,演出来也很开心。

  新华娱乐:再次与何冰搭档感觉如何?

  李光复:感觉非常之好,我们的气场都是通着的,跟别的演员还要融合一下,讲一讲戏,碰到何冰,他这段戏会怎么演,都是默契,就像足球场上球员之间的默契,你会往哪跑他会往哪传,心里明镜似的,这样的合作特别快乐。

  新华娱乐:您在这么多年的演艺生涯中,最偏爱哪个角色?

  李光复:有几个,比如早年拍的《天下第一楼》里面的常贵,能够代表北京人形象和精神的这么一个角色,鞠躬尽瘁勤劳诚恳,我自己塑造的还是很满意的。我对老北京也非常了解,从小就是北京长大的,再一个这些角色是有生活态度的,我觉得人就应该像是常贵这样的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像戏里表现的那样,希望通过这样的人物来呼唤情感价值的回归,来呼唤纯洁善良的心境。我在新剧《人民的名义》中演了个工会主席,非常有正义感有担当的角色,这也是我的生活态度,我希望我们的人都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新华娱乐:现在再接戏的话,您最看重的是什么?

  李光复:首先是剧本,要写得好,好的标准就是有人物、有戏,形象鲜明,有个好的导演和创作班子。演完了角色我不希望他一下就过去了,我希望他成为一个符号。

  新华娱乐:还有再出演话剧的打算吗?

  李光复:有计划,要从创作剧本开始。现在真正好的话剧太少了,接地气的能体现我们人艺创作风格的,希望有这样的话剧能演出来,现在北京人艺有个“人艺之友”,有大批观众在呼吁这个事情。有次我走到方庄,一个摆地摊的拉住我,你可别小看这个摆摊的,从北京人艺的“郭老曹”郭沫若老舍曹禺这样的作家,到焦菊隐,到北京人艺我的老师辈的一系列的演员说开去,人艺演的戏他几乎全都看了,极其熟悉,而且他的议论和评价是专家水平的,我特别喜欢这样的观众。所以在北京你不能小看任何人,一个摆地摊的有评论家的水平。

  新华娱乐:您有没有给自己设定一个界限,到什么时候就不演戏了?

  李光复:还没想到,我今年69马上就70了,我没有一个年龄的界限,因为我们老一代说过都希望死在舞台上。我有好几个老师,于是之、林连昆都是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他们非常迷恋这个舞台,戏剧对于他们现在对于我就像是宗教一样。

  对京味儿文化情有独钟

  作为地道的北京人,李光复出演京味儿戏剧更是手到擒来,言谈中他也毫不掩饰对于京味儿文化的热爱。

  新华娱乐:您对京味儿戏是不是情有独钟?

  李光复:是情有独钟,因为北京人艺的风格是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域特色。现在老北京话都很难听到了,像我们演过的《天下第一楼》《正阳门下》,有很多语言大家都很喜欢,能从里面体味到文化,这也是我喜欢北京味的戏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华娱乐:您对京味儿文化的理解是什么?

  李光复:我理解文化就是你的生活态度,老北京的文化经过了有3400多年的历史了,再加上北京从没断过的文化传承,老北京常说的厚道,有里有面,还有就是礼让。我刚到人艺,在楼道里,于是之都给我让路,我当时13岁,楼道里黑我也没看清楚,前面有人让路,我过去一看是于是之老师,这是他形成的习惯,你让别人半步不只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新华娱乐:您最喜欢的北京小吃是什么?

  李光复:最喜欢的北京小吃现在没了,是艾窝窝,现在的艾窝窝做的不对,过去是发泡起来的江米加上青红丝芝麻等等,而且里面的程序要对,做成的艾窝窝拿在手里会打哆嗦,再就放不下了,一放就散了。但是现在没了。不要简单看它只是一个吃的,这就是一种文化——讲究,老北京人干事特别讲究,一丝不苟。

  新华娱乐:您参加综艺节目还展示过攀岩技能,平常生活中也坚持锻炼吗?

  李光复:我从小淘气,13岁到北京人艺,报完名就没影了,有人说那孩子哪去了?一看那烟囱上有一个(笑),我报完名就上了舞台,顺着梯子就一直爬到首都剧场最高的那个烟囱上,所以后来那个攀岩我一下子攀上去四回。

  新华娱乐:您会参加其它类的综艺节目吗?

  李光复:有就可以,不排斥。

  跟随大师学习受益终身

  李光复演过《正阳门下》中的“破烂侯”,演过《历史选择中的邓小平》中的胡耀邦,也演过《武媚娘传奇》中的魏征,角色身份跨度之大依然能够收放自如,完全得益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这么多年的表演磨练。

  新华娱乐:您当年进人艺学习,都是跟随大师级的老师学习,现在看来是不是让您终身受益?

  李光复:终身受益,这个大师里有大编剧像曹禺老舍这样的大家,都跟我是忘年交,有特别深入的交流,当时就在身边,我们一起体验生活。我跟曹禺一起插秧,他会突然由“大漠孤烟直”讲开去。老舍先生会给你讲逗蛐蛐,不要小看逗蛐蛐,由此深入下去后会讲到当时的社会讲到社会的结构,会讲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很有幸,赶上了很多大师。

  李光复:《茶馆》恢复演出的时候,我演一个老头,坐在正中间,也是上来几次都让夏淳给轰下去了,都说不对。一句台词都没有,于是之告诉我去哪体验生活,怎么去跟老头聊天,我收获极大,回来写了四五千字的人物自传,这上台去才对。每个角色都要下这么大的功夫才可以。我各行各业都干过,工人的“车钳铆悍电”全都会,农民“耕耪锄耙”,下井挖煤,胡同里掏大粪,汽车上卖过票,全都干过,所以现在给我一个角色几乎不用去体验生活,拿起来就能演。

  新华娱乐:所以说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底蕴?

  李光复:对,比如《武媚娘传奇》我演魏征,那个词拿起来我就可以读,那个词都是半古文,要把它读的很有韵味,这样的戏才好看。这个戏里的《讨武后檄文》,我可以倒背如流,我不是演这个戏才去读的书,在演这个之前,我十几岁就会背。因为北京人艺演过一个戏叫《武则天》,其中上官婉儿读了这个《讨武后檄文》,那时候我就自己找来背下来。

  新华娱乐:现在很多演员在演艺道路上面临不少诱惑和选择,您对年轻演员有什么建议?

  李光复:诱惑很多,看你走什么样的路,我是主张“无为”,不要直奔结果去,一般做演员,这是个名利场,都想成名成家,抵不住诱惑人就会变得很苍白,总想着“演”必然演不好,人艺过去有个说法,演员有三大悲剧:第一长得太帅,第二嗓子太好,第三一毕业就站在舞台正中间。

责编:杨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