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闯:墨香抒怀,高歌时代

07.03.2016  16:02

    古往今来,任何一位与时代同行的书法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无不是“技道合一”。“技”者,法度也,而所谓“道”,则是书者的个人修养及情感内涵。入古得其法度为技,守静悟其精奥为道。李俊闯恪守入古守静的法则,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研究,逐步成就着自己的艺术风格。

  采访河南省法院系统文联秘书长、河南省法院系统书协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高级法官李俊闯的那天,北京刚刚从一场雾霾中突围出来。久违的阳光从初雪将融的枝杈间照在地上,人的心情也随着暖阳愉快起来。

  走进李俊闯在东郊饭店临时租住的房间,心中不由得感慨了一下。寻常的标准间被他“改造”成了工作室。一张单人床简简单单地搁置在墙角的一隅,创作用的条案反倒占据了房间的大部。“我不是什么讲究人。”李俊闯笑着说,“平时都在单位工作,回来后的休息时间也主要进行书法创作。我一个人住,用不着多大的地方。”

  2015年3月,鉴于李俊闯在河南省法院系统法院文化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方面做出的突出成就,他被借调到最高人民法院文化分会帮助工作,筹备全国法院系统文化建设艺术人才库,打造法院文化品牌,提升法院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作为法官,他刚正不阿,时刻用党纪国法衡量着自己的言行;作为书法家,他紧随时代的步伐。期冀用自己手中的笔墨和心存的感怀,书写新风,讴歌社会的正能量。

  上 篇 墨香永伴 心香悠悠

  李俊闯的书法,立意高古脱俗,用笔浑厚端庄,气息朴茂雄健,并以视觉性极强、充满现代感的整体气象出之。无论是魏碑、隶书或是行草,都是在尽力追求一种古质率意的真趣和苍茫雄浑的历史厚重感。

  墨香永伴 心香悠悠

  黄河流中原,嵩岳万古情。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安阳的甲骨文,龙门的魏碑,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无一不向人们诉说着中原文明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书法作为中国奉献给人类的一株奇葩,滋润着一代代炎黄子孙。河南古今书法家,灿若星河。黄帝之史仓颉、秦代李斯、汉代蔡邕、蔡文姬父女、三国钟繇、唐代褚遂良、直至明清王铎,均是祖籍河南,并在书法发展的转折关头,起到了关键作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俊闯就出生在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用黄河之水浇灌的沃土之中。

  与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右二),国务委员杨洁篪(左三),原中书协主席沈鹏(右三)等在黄胄艺术馆参观廉政书法展

  李俊闯对书法的热爱,绝非今日以此为好的票友,而是将书法融入了生活,与书写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的书法,立意高古脱俗,用笔浑厚端庄,气息朴茂雄健,并以视觉性极强、充满现代感的整体气象出之。无论是魏碑、隶书或是行草,都是在尽力追求一种古质率意的真趣和苍茫雄浑的历史厚重感。

  6岁时,李俊闯便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初的启蒙只是学校老师布置的描红作业,一日大字、小字各一篇。儿时的他,只要一看到毛笔,一闻到墨香,心情就格外好。放学后,别的同学写完作业都在外面玩耍,只有李俊闯在家点着油灯练字习帖。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李俊闯说,“每当看到字帖写的那么好,我就有一种憧憬和向往。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字也能写得像他们一样。”

  1985年,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李俊闯认识了书法艺术家赵振刚。作为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赵振刚可谓其人生及书法艺术道路上的启迪者。年龄相差30多岁的两个人,因为对书法艺术的共同追求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忘年交。他们经常彻夜长谈,讲书法、论艺术、聊工作、回忆彼此曲折的经历、展望中国书法艺术的未来。“赵老把书法创作过程看作是情感、情绪宣泄的过程,甚至当成生命的过程。他不仅是我生活中的挚友,更是我艺术创作中的导师。赵老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与他相识30载,我受益匪浅。”

  回顾40多年的艺术经历,李俊闯始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很多“良师”。赵振刚的指导与陪伴令他在书法道路上从容前行。张海、沈鹏、李铎、权希军等书界大师的指教与关怀,也使他在书法造诣上有了不断的提高。李俊闯曾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大展、书法学术研讨会等。长期以来,在政务闲暇之际,仍笔耕不辍。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中国大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单位及国内外友人、同行收藏。书法作品还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书法导报》、《人民司法》等十多家报刊和多家官方网站发表。

  以学养书 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的文化

  在李俊闯的家中,收藏最多的就是书。不管去哪里出差或是参加笔会,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当地的书店。

  李俊闯深谙历史、哲学、诗词文赋。在他看来,醉心书法,文化底蕴是关键。他告诉记者,到了高水平层次,书法最后的较量,实际上是文学功底的较量。了不起的书法作品,除了高超的技法,还要作者有深厚的文学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作品中会体现出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某种强烈思想,以及丰富的人文情怀。

  范仲淹《岳阳楼记》行书 (六条屏之一)

  黄庭坚曾言:“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不断地从自然万象、社会历史与书者心灵中寻找和发掘书法美感的源泉,从而赋予中国书法多重的美感特质,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是增强了书法作品的表现力和想象空间,也为提高书法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品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法绝对不是写字,而是文化集大成者。”饱览群书的李俊闯始终笃信这一理念。他认为,中国书法有重视“书卷气”的传统。书法常被说成是“文化中的文化”,意即文化之精华,可见文化是其核心本质。在书法艺术中,“艺”如人之姿色,“术”如人之身骨,文化则是精神气质。苟无气质,虽美人犹不足顾,况书法乎?如何才能拥有气质?清人赵翼有名联——“笔精墨妙、人生乐事,气质变化学问深时。”只有以学养书,别无他途,书家气质提高了,自然就会外化为书法气质。

  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就曾说过,“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须知中国的民族精神,就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李俊闯对此相当推崇。他说,书法的确可以寄托人们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书法,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进而可以找寻到书者自己内心里的精神支撑。

  李俊闯认为,中国字,从无到有,再衍生出书法,其中包含宇宙、人文、历史、个体、文化风俗等多个方面。因此,要写出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拥有丰富的学识。书法虽然是一种静止的视觉艺术,但是运笔的轻重顿挫、转折回环却具有节奏感;章法的起承开合也含有韵律。所以,书法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兼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两者之优。成为艺术之中最简单、最抽象,同时也是最高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 篇 潜心研磨 魏隶行草自成一家

  李俊闯习书用笔爽利、结体磊落、章法完美,古韵新姿,不见丝毫时风的狂怪和乖张。他把传统的书法理念贯穿于当代观念之中,以传统为根基,但又不墨守成规。他以汉隶魏碑入行草,自成一家,形成了格高、境雅、韵古的个人风格。

  潜心研磨 魏隶行草自成一家

  李俊闯习书用笔爽利、结体磊落、章法完美,古韵新姿,不见丝毫时风的狂怪和乖张。他把传统的书法理念贯穿于当代观念之中,以传统为根基,但又不墨守成规。他以汉隶魏碑入行草,自成一家,形成了格高、境雅、韵古的个人风格。

  与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中国文联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原中书协分党组书记赵长青,中国长城保护基金会副会长张友伦等在国家画院参观廉政书法展

  可以说,李俊闯对于书法最初的喜爱,是从隶书开始的。“刚上初中一年级时,老师会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隶书。当时我就在想,原来还有这么美的一种书法艺术。于是从那时起开始痴迷于对隶书的研习,”当然对楷书、行草从未间断去临帖学习。

  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之后。李俊闯渐渐发现,光学习隶书对自己的书法帮助是不够的。于是,他转而开始临摹魏碑。

  李俊闯对于碑帖的临摹并非多多益善,而是稳扎稳打地“逐一攻破”。凡临一本书帖,必是要把它琢磨透了,临得入木三分了,才会转攻其他。

  李俊闯表示,他研习魏碑、隶书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充实行草书的创作空间。“行草写多了容易飘,骨架不沉稳。练习魏碑和隶书能够使行草书的骨架更有力量,更富有灵秀和精气神。”

  前人云:“综合便是创造”。李俊闯的新作“风临为真乐金石,心神如秋月香云”等等,其线型、线形独特,线质、线律、弹性、力度、厚度、锐度均臻上乘。所作点画周密,起止精微;行笔中将平动、提按、绞转等融会贯通,方圆兼备,转折并用,于劲健中见律动,于圆润中见方整。篆韵隶意,盎然自适。转折处的绞转与提毫这一细节,尤见其笔墨语言表达的细腻以及对技巧的完美表现。而结字在匀称、平和、稳健中可见线条排叠的俯仰向背、错落参差变化。用墨在深厚中见灵动,在柔润中见涩劲,在入纸中见活脱。

  李俊闯的汉隶与魏碑,书体浑厚凝重,显示出“魏晋风骨”的韵味;其行草用笔滞涩,造字沉稳,使得书法在古拙质朴的同时,浑厚且遒劲。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令李俊闯笔中的线条既具有汉碑独特的高古、质朴、简洁、厚重的内涵,又具行草书流动潇洒的抒情性。

  李俊闯介绍说,书法发展到清代中期以后走向萎靡。而考据金石学的兴起,则为之注入了新的基因,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以北碑、汉隶作为改革帖学的良方,并逐渐蔚为洪流。此后,书法开始沿着三条路在发展着:一是固守帖学;二是崇尚碑学;三是致力于碑帖交融的创作实践,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等以魏碑入行草,故其书风既有北碑的深厚大气,又有帖学的灵动自然,而呈大家气象。

  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向巴平措(左二)、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左三),国家民族画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书画家王林旭(右三)等在一起

  有鉴于此,李俊闯提出了学习汉隶魏碑入行草的方法与步骤:一、从汉代隶书艺术中解读古朴之美;二、从摩崖刻经艺术中感受自然之美;三、从清代书法艺术中领悟创新之美。在这里,李俊闯将其创作在当代的审美特质概括为古朴、自然、创新,而他正是这一审美理想的实践者。其个人风格的形成与技法系统的构建,不但有着思想的领悟、理论的指导,还有技法的自立与创造的自觉。可以说,李俊闯所践行的避俗趋雅、避浊取清有着提升当代书法格调与境界的审美价值与启示意义。

  汲古纳今 亦从守旧见新风

  书法的法度,体现的不是外界的条条框框,而是发自内心的行为标准。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不欺屋漏。法度不是制约,而是体现人与自然,人与天道的和谐统一。它不是自我封闭的用规矩作茧自缚,而是人对美的本质的追寻,对真理和大道的感悟。

  书法是心理活动的轨迹图,书法的法度正是人内心自律的外在表现。在读过《明清刻帖的当代解读》一文后,李俊闯认识到,书法艺术不只是形式的抽象运动,实质上代表了一种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中间包含了具体的文化内容的形式,又凝固了富有生命的心理结构形式。这种文化心理结构形式,关系到书法形式的排列及采用的技巧。

  书法有书法的法,写字有写字的道,严格地说,任何一个想进入道行的人都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品格或是条件,一是对于此道的天分,二是用在道上的精力。前者是慧心和悟性,后者是功夫与历练,两者缺一不可。

  “从临摹到创作,是书法家成材的必由之路。研习古帖,追本溯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恪守传统。相反,对于创新的追求才是书法创作的价值所在。书法的全部技术蕴含在传世法帖中,从古至今的书法技术训练体系尚无法脱离经典碑帖独立存在。”李俊闯强调说,“清代书家梁巘云:‘学书须步趣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以貌似。’古帖是书者最好的老师。学习阶段,只要写就要临帖,否则还不如不写。遵从规范才能越练越好。如果自己胡乱发挥,那就会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越错越远。”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习近平词 行书 (六条屏之二)

  李俊闯之师古,目的是要到浩如烟海的传统中探寻书法的核心价值,取其适合自己的书法样式为己所用。他的行书与草书是沿着二王——孙过庭——宋克——王铎等一脉相承而来。故其无论行书、行草、章草、大草均有涉猎,又将汉魏碑法的雄肆与帖法之温润滋丽融合,遂有了他那俊朗爽快的线型、圆转流畅的线形。功力见于笔下,性情跃然楮上,外朴而内敏,质真而文存,鹏博鲲化,态势迤逦。

  李俊闯认为,书法的全部技术蕴含在传世法帖中,从古至今的书法技术训练体系尚无法脱离经典碑帖独立存在。“入帖谓继承,出帖谓另寻出路,形成个人的独特风格。纵观书法上取得大成就者,无不是以个人风格独特而在书坛上占一席之地。继承传统的概念也并非是一个学书者对着一种古碑帖机械地临摹,而是在达到一定的功力后,用古人技法去书写能够表现自己特质的作品,做到‘师古不泥古’。治艺要纵向有深度,横向有广度,这样才能融会贯通。”

  下 篇 法官书法家 笔墨抒胸臆

  书为心画,字为心声。古人常说字如其人,见过李俊闯本人再看其作品,更是印证了这一古训。身为法官,身材魁梧的李俊闯总给人稳重且正气凛凛的感觉。20多年的政法工作,也让他把这份正气带到了他的书法创作中。

  法官书法家 笔墨抒胸臆

  书为心画,字为心声。古人常说字如其人,见过李俊闯本人再看其作品,更是印证了这一古训。身为法官,身材魁梧的李俊闯总给人稳重且正气凛凛的感觉。20多年的政法工作,也让他把这份正气带到了他的书法创作中。

  与时任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及夫人杨兰在一起

  书法一开始求法,之后表达性情,最后流露的便是真味了。真味“不可说”,只能用心去悟。遵从内心的创作是一种坚持,更是信仰。林语堂说过一句话,“中国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因此,只有当情感与形式统一的时候,写出的书法作品才能称得上形神兼备,是意的真实表达。

  李俊闯最喜欢用笔墨描写时代。他总说,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用笔墨反映当代法制文化和廉政文化。作为政法干部,我要用正气向上的精神面貌宣传国家的法制,弘扬社会的正能量,彰显正义与公平。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曾云:学术者有两观: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中国书法历来讲究书外功夫,讲究个人品行道德的修养。也正因为如此,李俊闯始终不为外界所干扰。坚守着自己“书者,心之迹也”的心境。

  紧贴时代步伐,李俊闯还创作了大量的讴歌时代,唱响主旋律的作品。比如习近平主席的《追思焦裕禄》、“三严三实”等。目的就是让人们在感受书法魅力的同时,正视时代的需要。指引方向,引起共鸣。

  李俊闯说:“书法之道和治国之道存在相通之理。‘随心所欲不逾矩’,是书法之道的真实写照,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有所依据,有所遵循,治国也是同样的道理。法律是治理一个国家的基本纲领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共同准则,需要每一个人自觉遵守和维护。”

  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在一起

  举凡经典传世的艺术精品,必然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透过李俊闯的倾心之作,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风正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李俊闯表示。“浸润于中华文化血脉中的廉政文化,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廉政的总体认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书法创作是最好的载体之一。把书法艺术的核心元素注入到廉政建设当中,形成一种新的价值理念、新的精神力量和新的行为模式,使人们从中获得道德的教化和思想的引导。”

  书法与时代同行

  “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的名言。在20世纪的历史语境中,“笔墨当随时代”已成为路人皆知的一个宣扬艺术创新的口号。李俊闯认为,当今是艺术创作多元化的时代,书法艺术的创作环境也相对多元和轻松,这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能相比的。笔墨当随时代,书法也要当随时代。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从实用当中游离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书法的创新必然不能离开传统,不能背离书法本体。书画艺术是线条的艺术,它的内涵是一种人文内涵,要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凡是历史上经典的作品都是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它已经脱离了笔墨本身的浅层意义,体现出对人类精神的弘扬。

  “历史上所有的书画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以及其他一些艺术,必须反映当下的时代。艺术服务于大众。书法家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把书法推向社会,让书法回归生活。”李俊闯强调指出,“书法家在社会的文化审美和精神价值塑造方面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书写的内容可以悦人心智、陶冶性灵,书法的形式则争芳斗艳、百花争鸣,这是个人的艺术创作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机结合。”

  清风四条屏之一《》 清风四条屏之二《

  “书法艺术要直抒胸臆、要与时俱进、要根植民众、要服务社会。书法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不管是哪种书体、哪种风格,都是祖国文化的一部分,都是在为祖国的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作正面贡献。”在李俊闯看来,作为政法工作者,要树立正直果敢、严于律己的意识;作为书法家,要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法治的正能量。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实现公平正义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使命。

  “书法家本身是社会的自然人,做好人才能做好艺术。书法家作为社会的一员,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书写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作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启人心智,给人一种精神上的震撼。”“书写正义”是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的使命。李俊闯正在以他的实际行动,用如椽大笔讴歌时代精神,弘扬中华精神,彰显民族大义。

  人物简介

  李俊闯,1966年8月12日生,河南省郏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法官。1982年10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县、市、省政法机关工作,现为河南省法院系统文联秘书长、书协主席、美协名誉主席。2015年3月借调最高人民法院文化分会帮助工作,筹备全国法院系统文化建设艺术人才库。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民族画院研究员、副院长。

  自幼喜爱书画艺术,尤喜书法,楷、行、草、隶、篆诸体皆功。深谙历史、哲学、诗词文赋。书法美术研习过程中,受到了国内多位书法、美术大家的关怀与指教。曾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美术展,书法、美术研讨会等。工作以来,政务闲暇之际,笔耕不辍,坚持至今,书法、美术创作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作品被国内外友人及同行收藏。2009年个人书法作品获第三届全国《兰亭奖》入展。2012年11月,成功举办了河南省法院系统首届文化建设书法美术摄影展,并编辑出版了《河南省法院系统首届文化建设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集》。2014年6月2日,其作品参加由中纪委、中央政法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多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央国家机关廉政建设书法美术展》,并荣获个人特等奖。2014年10月举办了“中国梦,法官情”全国法院系统书法美术摄影展,并编辑出版了《“中国梦、法官情”全国法院系统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集》。2014年11月其美术作品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展”个人优秀奖。2015年9月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书法美术展》其作品同时在《人民法院报》刊登,获特等奖。2015年12月参加《全国廉政行为书法美术展》获特别奖。2015年8月入北京大学第三届书法名师精英班进修学习。个人书法美术作品还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人民艺术家》、《书法导报》、《人民司法》等十多家报刊发表。

  近年来,李俊闯为推动法院系统文化建设和廉政行为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的赞誉与肯定。

  翰墨情缘——观李俊闯书法美术作品随感

  文/赵振刚

  我与李俊闯相识是80年代末,那时他刚20来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有朝气、热情好客,又喜欢书画艺术,天资聪慧,留下了很好的印象。80年代及90年代初,我常去洛阳等地参加笔会,郏县是大文豪苏东坡的归宿地,又是毛主席老人家批示的“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所在地。那些年,受朋友邀请路过郏县也时常要停留数日,酒后与俊闯等人也常抒怀心境,久而久之便于他及郏县结下了不解之缘,再后来我们成为了莫逆之交。每次相逢,无话不谈,涉及社会、生活、政治、人生等等,但更多的还是交流书画艺术。我长他30多岁,且他尊我为师,因此我们之间既是师生关系,又像是父子关系。我早些年经常去他那里住上几日,得到他与家人的热情接待与照顾。近些年因为我年龄偏大去的少了,但隔一段时间我们要见上一面,否则彼此会互通电话问候。有时他若忙,他会委托家人和孩子来漯河看望我,这样的交往与情意一直保持至今。

  与著名文化学者、书画大师赵振刚先生在一起

  我认识李俊闯30多年了,他在政务闲暇之际,笔耕不辍,实在是难得,也很使我感动。因为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且利用业余时间苦苦追求中国的书画艺术,并取得了可喜成绩,这谈何容易?当今中国书画领域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要想在这样的环境里脱颖而出乃至占有一席之地,非有过人的技巧能力与艺术感觉实难立足。正因为如此,在看到他近期书法美术作品时,使我深深感觉到这些年他的付出与努力,以及他对书画艺术的追求与探索之艰难与不易,同时从他的书法美术作品中也能感受到他对书法和中国画的准确理解与虔诚细研。

  书法和中国画是中华文化一道特殊的风景,也是华夏的“笔墨文化”。任何一门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取向及表现特征,书法和中国画也不例外。李俊闯的书画植根于传统,他多年来不激不厉,渐学渐修,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艺术语境:一是娴熟的笔墨技巧。观他的作品表现注重线条质感与形态的变化,融汇了古人线条干净爽利、古朴自然的抒情特征,动势飞扬,字字灵动,用笔捭阖自如;笔墨韵味淋漓尽致,较好的体现出现代情感与传统笔墨的自然隔合。二是布局得体。在他灵动的笔法和结体中,他注重点、线的运用,使点、线处于运动的状态中,并通过轻重、疏密、浓重、枯润等诸多变化,保持彼此的和谐与平衡。三是开放式或大格局式的抒情表达。他的作品已经做到了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内涵,往往能够随情赋性,依势用笔,性情所至,水流花开,能让人感觉到有一种激越的情绪在作品中宣泄。

  承认传统经典的存在及其价值并不难,几乎每个从事艺术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遗存或众多的名家经典作品,每个人如何去选择介入,进而如何将前人的技巧风格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与本领,这才是学习进步的关键所在。纵观他三十多年的书画艺术追求,他走的是一条扎扎实实的积累之路。他曾对魏碑、隶书和唐人楷书下过多年的功夫,在控制点线的准确和结字的稳妥上具有娴熟的功力。尽管近年来他的作品多以行草书为主,很少以严谨的魏楷、隶书、唐楷示人,但从他的行草书中,仍可看出当年的隶、楷功底。比如他在用笔时的稳妥从容、起落有致,在结字时的顾盼辑证、疏密均衡,都流露出对隶、楷多年的磨练功力,其美术作品也是如此。这种素养对一个喜欢书画艺术的人来说意义非凡。

  在书画行业颇为浮躁的今天,他却能难能可贵的保持着先前固有的低调与执著,不显山不显水,更不张扬和宣传自己,而是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投身于对书画艺术真谛的追求中。我从未见他出过画册,但他的书法美术作品参加了很多大展,也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多年来,他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做人做事着眼长远,真诚待人,热情乐施,能力超然,执著严谨,敢于创新”。以至于他对待师长,对待朋友,对待领导和同事,对待工作和事业,他总能依然热情真诚、朴实如初,因而他能得到领导与同事,识者与知者的一致好评。

  我从事书画艺术事业近70年了,深知要想在书画艺术事业上有所突破,功夫与悟性是必不可少的两项素质。李俊闯年富力强,任重道远,且正值其人生的黄金季节。他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磨练,积淀与感悟,已具备了这种素质和相当的经验能力,因此我深信:以其睿智、勤奋和努力,加之他虚心好学、尊师敬友,一定会在书画艺术的追求中更加成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作者系中央文史馆书画院艺委会委员,河南省文史馆馆员,84岁著名书画大师)

  “心相”译“心书”超越自我有新天

  文/沃 野

  甲午11月18日,时值初冬少冷,我在郑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参加会议结束后,随助手张超至中原书画院。在我的办公室内,见到李俊闯刚送的部分书法近作,展读之间,如琴韵悠扬,筝音环绕;又如品茗赏兰,齿颊生香;又若醇酿初酌,馥郁溢口,一种简静冲和、古雅芬氤之气萦绕左右。对李俊闯的书法作品我并不陌生,但半年多未见面,乍读新作,还是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此言极是。

  《高原女儿》 《包公正气图》 《太行人家

  古人云:“字如其人。”法官坐如钟、立如松、走如风,有不同凡响的气质,法官更具超凡的英雄气概。豫南出身的李俊闯,其书作给笔者的直观印象是:有文人之气概,有儒雅之风度,有音乐之律动。他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饱含学养,富有内涵,满怀激情。从他赠我的《李俊闯诗词对联书法选》可以看出,这些诗词对联的书写内容大多是出自他自己之手,题材有的是关心国家大事,有的是怀念故土乡情,有的是思念儿女亲情,有的追忆故早友情,还有一些是随感而发的。当今懂古诗词的人少了,通晓平仄对仗要求的人也不多,能写出像这样可称、可道、可传、可颂的诗词作品者更是少之又少,可见其文学、诗词的学养功力极高。

  李俊闯的诗词作品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亲身感受到的,自然感情充沛。“书为心画,诗为心声”,写诗是感情的表现,离开了真情实感,书法只能变为空的躯壳。李俊闯的书法真草隶篆皆能,楷书以魏碑为主,雄强厚重;行书参入各体笔意,飞扬灵动;篆隶相融,古朴高雅;草书以行草为主,点画精到,前后连贯。用笔讲究,以中锋为主兼顾侧锋,藏露并举;用墨灵活,浓淡干湿,掌控有度,有虚有实,虚实相映。

  李俊闯深知,在中国所有的造型艺术中,只有书法必须向后看,向古人学习,向传统学习,这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最特别之处。为此他在“崇古而有己意”中调整方向。他的楷书出于魏、晋小楷经典文本与北魏《张黑女》等碑刻名作,融入隶书笔法并和之元、明小楷的遒丽典雅。悬解妙悟,艺深技纯,无论写大字还是作蝇头小字,他皆能从容自如,均无滞碍。所作用笔娟静妍好,若水流云行,舒卷任意,往还自在,给人以庖丁解牛、郢匠运斤之美感,读之如见其挥运之时心与云闲,境趣静便。

  李俊闯认为,书家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心形于相的过程。“心”在书法创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心相”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首先,在创作以前,“心相”即“主张、布算、想象、化裁”的思考过程……其次,在创作中,“心相”即通过作品的笔法、笔势、笔意的外相表达书者的性灵与情感,呈现主体“威仪神采”的过程……可见,一件书法作品从构思立意到最终的艺术呈现,“心相”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书为心画”“心正则笔正”这种价值观与审美观的认同下,李俊闯以虔诚之心、敬畏之意来对待书法的学习与创作,故其作品绝无时下流行衰芜之气与颓靡之风。每当读帖临池,必潜心沐手,如对至尊。其所作隽雅高朗,如入光霁之境;端资劲质,如见君子之艺。

  李俊闯数十年的功力,书法艺术已进到较高的层次,其总体风格可概括为:豪放与洒脱并举,虚空与旷远相融。不造作,不矜持,可谓达到了李白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

  明乎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当前书坛大多数书法创作重形式、重技巧的背景下,李俊闯的书法创作更关注书法创作中书家的心象传达与书法的文化内涵。书法作为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之一,后来是以文人士大夫为创作主体,以主流审美观与价值观为创作指南的,从而具有了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历史价值。作为主流文化影响下的一门艺术,因其人品不同,格调尚异,遂有了高下、雅俗、清浊等悬殊的评价参照系。书家因人品与书品的高下、雅俗、清浊之别,或达文人雅士的蝉蜕龙变之境,或流为江湖市井之徒。李俊闯以端悫之心、虔诚之志、敬畏之意,视书法为人品的写照、为文化的映像,是缘于他多年来人生之路中对书法艺术的领悟,此正是一条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之觉醒之路。

  李俊闯为人谦和虚心,他平平淡淡地对待生活,踏踏实实地研究学问,对书法界老前辈十分敬重,对爱好书法的晚辈百般关爱,尽心鼓励培养。如今他已步入不惑之年,书法成就硕果累累,但他却还自称:“中原一兵”。他低调做人,不骄不躁,依然执著地追求艺术,不断前进。

责编:李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