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探索建立“建管用”长效机制 让文化民生工程惠及千万农家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11月30日讯(记者:许晖) 安徽在推进文化民生工程建设中,积极探索“建、管、用”三位一体长效机制,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生活走进千万农家,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宿州市埇桥区栏杆镇姜楼村村民张德志,家里饲养了1万多只菜鸡,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大户。关于如何自动化养殖、如何配制饲料、如何防治鸡病这些知识,他都是从农家书屋的书本上得来的。
“很有收获,比如看到鸡的外观或精神不好了,你可以从书里介绍的经验判断得的什么病,对症拿药。”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39712个自然村通上了广播电视,15593个行政村建起了农家书屋,每年公益电影放映任务达18.65万场。这些文化民生工程的进村入户,为乡村带来了实用的知识,农民享受到看得着的实惠。
民生工程,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我省一方面在省市县逐级签订责任书,将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民生工程纳入干部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各地因地制宜在创新管理使用上做出积极探索。
为了解决农村公益电影流动放映易受气候、天气、场所等外部因素制约问题,从2014年开始,安庆市宜秀区整合资金40多万元,按城乡结合部、偏远村落等不同类型,建设村级室内放映点,实现农村公益电影由“露天流动放映”向“室内固定放映”转变。
从室外搬到了室内,没有了风吹雨淋,享受到的是电影院般的观影效果,更多的村民被吸引到电影银幕前。
村民苏晓千:“效果都是挺好的,跟电影院差不多,又在家门口,不用去电影院,挺方便的。”
宜秀区还积极探索订单式电影放映,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观影需求。到今年8月,已经完成全年23个行政村276场公益电影的放映任务。
用好、用活文化民生工程,是保证其发挥惠民实效的关键。
霍山县与儿街镇四顾冲村与中国邮政、皖新传媒、中国移动等公司合作,利用农家书屋的场地和资源,拓展图书销售、邮政代理、移动业务办理、电费代缴等经营性服务,不仅提升了书屋人气,更方便了群众生活。
四顾冲村村委会主任张朝荣:“这个模式创办以后,我们增加了管理员的收入,保证了书屋的正常运行,同时购置更多的书籍,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方便。”
2014年9月,省内6家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和安徽省音像资料馆经过重组,成立安徽公益电影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保质保量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映前广告招商业务,以市场化行为取得的收益反哺公益,促进农村公益电影可持续发展。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张虹:“通过市场运作积累资金,来反哺公益,比如对人员培训、设备更新、维修。我们希望把市场和公益结合起来,让农民能够看好的电影。”文化民生工程不仅要“建起来”,更要“转起来”。现在,遍布全省城乡的一个个文化惠民场所,已经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崭新平台、丰富群众生活的精神家园。
[ 编辑: 江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