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按月还“学贷”登上信用“黑榜”

14.09.2015  10:20

   [编者按]

  又是一年开学季。很多贫困学生通过助学贷款的方式来完成学业。然而,也有一些曾经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对贷款情况了解不多,也未认真看合同,未按合同还款,导致信用污点。本报记者多方采访,为您解析助学贷款政策。按时还贷是个人信用的一部分:信用很重要,且用且珍惜。

  佟小姐2011年毕业于省城某重点大学,已经4年了。最近,佟小姐和爱人准备贷款买车,可是银行告知她有“不良信用”。原来,佟小姐曾经在入学时办了2年的助学贷款,2014年她一次性还清了所有贷款,可由于不是“按月支付”,给自己留下了不良信用。记者从贷款银行了解到,不良信用记录将保持5年。

   [事件]

   未按月还款记不良信用

  2007年,佟小姐来到合肥读书,办理了校源地贷款,贷款银行是中国农业银行。大三时,佟小姐家庭条件有所改善,便没再贷款。由于仍然在校上学,前两年的贷款没有还清。

  毕业之后,佟小姐去浙江上班,按月还了几个月,此后没有按月还款。 2014年上半年,佟小姐特意来到合肥,一次性还清所有贷款。“我记得当时填了好多张单子,客户经理告诉我,逾期了好多次。”佟小姐说,那次还款有累积利息,要还很多违约金,原先准备的钱都不够。还完款之后,佟小姐也没太在意,继续回浙江上班了。

  上个月,佟小姐和爱人一起买车。可是在贷款环节出了问题,银行告知她有不良信用记录。“我当时就懵了,贷款我明明还清了啊!”一了解才知道,以前的记录已经生成,不良记录无法抹去了。

   不了解政策是常见原因

  记者咨询了佟小姐办理贷款的银行。相关客户经理介绍,佟小姐当时办理的贷款需要按月还款,就像房贷一样,一个月未还就会影响信用。佟小姐的情况,超期很多,每个月都有不良信用。不良信用将显示5年时间。

  也就是说,5年之后,佟小姐才可经由银行办理其他贷款。

  据介绍,现在个人征信系统已经成熟,有不良信用的学生大多是因为一时忘记或者不了解还款政策,恶意不还的人很少了。

   个人征信

  个人征信信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个人身份、配偶身份、居住信息、职业信息等;第二部分是信贷信息,包括银行信贷信用信息汇总、贷记卡准贷记卡信息汇总、贷款信息汇总、为他人贷款担保信息汇总等;第三部分是非银行信息,指的就是个人参保和缴费信息、住房公积金信息、养路费、电信用户缴费等。

  其中,信贷信息是影响最大的,会产生“不良信用记录”。逾期记录留存的时间为5年。

   名词解释

   [提醒]

   无力还贷款可申请展期

  根据合同,如果办理助学贷款的同学继续读硕士或者第二学位,银行还准许展期。甚至毕业后经济困难的,一定程度上银行也会准许展期。

   案例

   十年前贷款至今还欠着

  担任十年辅导员,我省某高校刘老师(化名)告诉记者,自己刚工作那年有学生申请的助学贷款,至今还没还。“可能是觉得我们跟学生比较熟悉,当初学生在学校申请的校园地贷款,每年学校都要求辅导员帮忙催收。”刘老师告诉记者,有一位同学毕业后创业,开始说是状况不好,没有能力偿还。再后来听说这位同学生意已经做得不错了,每次打电话过去,都答应还贷款,但下一年发下来的催收名单上,还有他。

   找到好工作贷款也欠着

  “有一位同学,毕业后工作了,后来甚至考上了有编制的工作,还是没有还贷。”我省某高校辅导员陈老师(化名)告诉记者,很多时候,欠款的毕业生就是那么几个人。“每年都是这几位同学,而且根据每年应还的欠款金额来看,一直都没少,说明一直就没还过。”

  陈老师告诉记者,这部分同学,不还钱也许就是诚信出了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受益了,有能力偿还的时候却还想占便宜。”

   14名毕业生集体成被告

  2008年,14名“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毕业后不仅没有归还到期的助学贷款,而且“杳无音信”,眼看2年诉讼时效即将到期,发放助学贷款的银行只得将这14人诉至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法院,追讨共7万元助学贷款。

   贷款不还款比例约1/7

  工商银行铜陵分行一位业务员介绍,2002年到2003年,银行向铜陵某高校学生发放了369笔、共计145万元的地方助学贴息贷款,这些贷款于2005年陆续到期,然而还款率却并不理想,近七分之一的学生至今没有还款。有学生表示,助学贷款未还,是侥幸心理造成的。(记者 汪日贵、刘媛媛)

新政后每月最多还贷款两三百元

我省首批国开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到期后全部还清

  [呼吁]

  请珍惜“信用财富”

  信用看似摸不到抓不着,但却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李炳银呼吁,大学生应该珍惜自己的信誉。“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如果这一群体诚信缺失,诚信建设也就没有基础可言。在推动诚信社会的建设中,大学生责无旁贷,应该成为表率。 ”

  李炳银同时还提醒大学生,不要让自己的信誉因助学贷款受损,会给一生留下阴影。违约信息进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会对购车购房,甚至出行、创业等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记者日前从安徽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了解到,今年8月31日是国家开发银行首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到期合同本息结清日,首批到期的203笔合同贷款全部按期还款,没有出现一笔逾期。

   [啥情况]七年放贷48亿元

  记者了解到,从2002年到2008年,我省金融机构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包括生源地贷款和校园地贷款,从2008年开始,我省全面实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由学生在户籍所在县、区申请办理,目前的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和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发放。

  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李炳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自2008年以来,全省累计接受80.1万人次申请,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发放总额达48亿元。另外,我省还有省农行原先开展的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

   首批贷款全部还清

  今年8月31日是国家开发银行首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到期合同本息结清日,记者从国开行安徽省分行了解到,目前203笔贷款全部按期还款,没有出现一笔违约。“我省由国开行受理的国家助学贷款量,在全国排在第七位。在贷后管理方面,贷后本息回收率连续多年在全国排第一。”

  李炳银介绍,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由学生和家长作为共同借款人,学生所在地的工作人员对学生及其家庭信息的掌握更及时准确,在审核、放款、贷后管理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

   违约多是校园贷款

  记者从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了解到,出现违约和催收困难的主要是2008年以前发放的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其中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没有及时就业,或者遭遇家庭或自身重大变故。

  李炳银说:“之前宁国有一名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后一直不还款。一直到县教育局的同志上门催收,最后甚至采取司法手段,学生就是不还。后来工作人员了解到,其家庭确实有困难,经过反复做工作,这件事情才最终得以解决。”

   尚未采取曝光手段

  李炳银:“根据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规定,对于连续拖欠还款行为严重的借款人,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银行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等渠道对其姓名、身份证号码、毕业学校等信息进行曝光。不过在现实中,出于对借款学生的爱护,我省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开曝光过,还是以说服教育为主。”

  李炳银介绍,很多时候各级资助中心确实是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是不是有困难,是不是没有就业,需不需要救助。我们手段确实偏软,但大部分情况下,效果还是不错的。”

  [算算账]

  新政后,毕业生每月要还贷多少?

  每月二三百元工作就还得起

  助学贷款还款压力有多大?李炳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国家助学贷款最新政策,助学贷款最长期限由14年延长到20年,还本宽限期由2年变为3年。假如一位同学大学4年,一年按上限贷款8000元,本金一共是32000元。

  “按照以前的还款方式,毕业后有2年还本宽限期,加上就是6年宽限,14年减去6年,还有8年时间还款,平均每年只需还4000元。新政策出台后,学生在毕业后的3年里不用还本,之后有13年还款,平均每年还2461.54元,每月200多元,每年还款金额下降了38.46%。这就是说只要你参加了工作,就应该有能力偿还。 ”

  [想想招]

  催贷能动用村委力量

  记者了解到,首批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催收工作中,不仅充分调动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的力量,高中和村小以及毕业生母校都可能加入进来,形成合力。

  在催收手段上,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资助中心和金融机构可利用系统内借款学生和共同借款人所留的电话、邮件、QQ、微信等通讯手段,多渠道掌握借款人及家庭情况,及时与借款学生取得联系。

  对可能存在违约风险的借款学生还要及时跟踪提醒,及时寄送《还款通知书》,告知其逾期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六百万人受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一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记者从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了解到,2013年起,我省每年5月份集中开展学生诚信教育主题活动,连续三年,共计611万人参加此活动。

  真的还不起可申请代还

  记者了解到,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7月出台《关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若干意见》,除了将国家助学贷款最长期限从14年延长至20年,还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救助机制,用于救助特别困难的毕业借款学生。

  对于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以及经济收入特别低的毕业借款学生,如确实无法按期偿还贷款,可向经办机构提出救助申请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明,经办机构核实后,可启动救助机制为其代偿应还本息。 (记者 刘媛媛、欧恺)

莫让“侥幸”蒙蔽“诚信”

  寒门学子上学难,助学贷款来帮忙。然而,现实情况中,一些学生不还助学贷款让银行伤透了脑筋,找学校、找老家,甚至找上法院。目前,安徽省已经对助学贷款做出相应规范,然而记者了解到很多银行已经“很受伤”不太愿意办理助学贷款。

  又是一年开学季,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走进大学校门。很多人说,大学生是很好认的,因为他们的表情都比较认真单纯。再次说到“助学贷款”和“诚信”的话题,其实有些老,然而很有必要,尤其是针对新生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5年、2008年是两个节点,人民银行启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升级工作,学生们对按期还款更加重视。在2005年之前,很多银行都有助学贷款未能还回的情况,一些学生抱有侥幸心理,离开学校、家乡,换了手机号码,银行也会考虑到追讨成本,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2005年~2008年,个人征信系统逐渐完善,但仍然存在着逾期未还导致信用受损的情况。这批学生正受着“不良信用”的惩罚。

  2008年之后,安徽省开始全面实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和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发放,没有欠账。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家银行均表示“助学贷款”其实是个烫手山芋,几乎没有银行愿意办理。大学生们因为“侥幸”和“迷糊”把银行这个“大佬”都“伤”了,不得不说有点令人唏嘘。

  诚信是最基本的素质,人们以为“失信”可能不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结果令人遗憾;更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大学生“违约”是因为没有去看那长长的合同,不了解还款的具体要求和情况。

  究其原因,“诚信”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被丢弃在了某个角落,蒙上了灰尘。等再想起来时,发现诚信已经受损,弥补都来不及了。

  这不仅是道德教育的问题,也是法律教育的问题。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或许都应该反思一下,珍惜自己的诚信“资本”,不要被“侥幸”和“迷糊”蒙蔽。当然,于大学生们而言,助学贷款的诚信教育只是一部分。(汪日贵)

    责编:童中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