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职工讲述60年“家”的变化 从“忧居”“有居”到“优居”

30.09.2016  05:04

从土坯房、平房到楼房,从论资排辈才能等上的公房到只要有钱就可以买的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的狭小筒子楼到厨卫齐全的舒适套房。60年弹指一挥,关于房子,73岁的退休职工钱扬豪经历了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说的太多,建市60年以来,我的家变得越来越宽敞、温馨。”

7、8人挤一间集体宿舍

钱扬豪于1943年出生。1968年,他从部队退伍来到铜陵,成为铜陵有色建安公司的一名职工。回忆自己小时候的居住环境,钱扬豪说:“新中国成立时,农村基本都是茅草屋,3代人挤在一起,没有水电、煤气,兄弟姐妹几个人挤在大通铺上。”

到铜陵参加工作,他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窝,“我们7、8个职工挤在一间集体宿舍里,就像现在的学生宿舍一样,只是有了自己的一张床。”钱扬豪回忆说,集体宿舍就是用木板搭建的简易房,屋顶用油毡覆盖,冬冷夏热,一下雨房间就漏雨,“每逢下大雨,我们就用面盆、锅接水,有时还自己攀上梯子,上去加点瓦片。”

再后来,钱扬豪调到机关上班,就换成了两人间的宿舍,房子是红砖墙的平房,“比最开始的宿舍条件好一些了。”

一家四口挤18平方米平房

上世纪70年代,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全国闹“房荒”,住房成了“爆炸性”的社会问题。“别说什么楼房,结婚只要有房就‘烧高香’了。”工作几年后,钱扬豪打算将妻子和孩子从老家接过来,当时单位里刚刚结婚的小伙子或者拖家带口的职工都在排队等待着单位分福利房,“单位领导考虑到我的工龄和家里实际情况,为我分了房。”1979年,钱扬豪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住房,这是一间18平方米的平房。

“这个房子和现在的楼房肯定没得比,我们一家4口就住在这里,可是在当时我已经很满足了。”钱杨豪说,房子很简陋,里面黑洞洞的,地面铺的是砖,屋顶是芦席顶,没有煤气,没有单独厨房、厕所,更不用说客厅了,“房子中间拉了一个帘子,放两张床,睡觉时,帘子一拉。”钱扬豪说,当时家里基本上没有家具,换洗的衣服、被褥就放在几个纸箱子里,放在地上。给水是公共的露天水管,公共厕所是旱厕,吃饭了,就端个小桌子坐在地上吃。“什么时候能住上楼房?”孩子们经常追问他。

80年代住上了楼房

改革开放后,铜陵的变化越来越大,楼房开始出现。一家4口挤在一间平房里实在不方便,1985年,单位做了调整,钱扬豪再次享受到福利分房,分到了一套位于4楼的套房。

这是面积58平方米的三室一厅,厨卫都有,还是独用的。墙壁是白色的,清清爽爽,家具也是一色新的。客厅宽敞明亮,卧房温馨舒适,儿女也有了自己的空间。这让他当时感觉好极了,“再也不用半夜爬起来去公共厕所上厕所了。”

现在,钱扬豪的儿女们早已经成家立业了,也购买了商品房,“现在的商品房都挺大的,小区环境更是漂亮。”在钱扬豪看来,现代化的小区和过去单位的福利房相比,又是一番景象,“小区是花园式的,全天封闭式管理,电子监控,房子造型也非常新颖,设计合理,通透的大飘窗,视线特别宽阔。”

从“忧居”到“有居”直至“优居”,钱扬豪感慨道,“以前急着没房住,现在挑房住,变化巨大啊!”本报记者 陈燕飞

原标题:从“忧居”“有居”到“优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