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蛋炒饭”告诉了我们什么

01.09.2015  21:24

        史上最牛炒饭生意好到惊动警察,这两天,这样一条消息在网络上疯狂传播。今天上午,记者独家对话这位风靡南京的“爱马仕炒饭”的摊主,合肥女婿的他靠着炒饭年收入高达三四十万,如今准备开店直营。(详见本报今日4、5版)

        事情若能做到极致,即便蛋炒饭也能爆红。南京夫子庙边的这对安徽夫妻,就是个好例子。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工作是微不足道的,问题是我们干得如何。如果能将一件小商品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那么它的名字就可以叫“狗不理包子”、“可口可乐”等等。那时它的身份就不再是小商品,而是大品牌。所以笔者希望这对夫妻未来能够尽快完成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然后开蛋炒饭连锁店。

        这个新闻故事也许会鼓舞很多人。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国家提倡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我们是不是可以放开思维和行动,来努力尝试一下?创业、创新也许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以这对夫妻蛋炒饭为例,不过就是在传统的事物中,更多地体现一种认真,一种功夫,一种完美的结合。以当年的铅笔为例,不过就是用铝皮在一头裹上一粒橡皮而已,竟成了专利。就日常生活而言,创业和创新对人们的技术要求未必都很高,而是要我们有一个善于观察思考的头脑,多多为他人的生活需求和喜好着想。

        小事情、小工作照样可以影响很多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多年前笔者写过一个制陶老人,他默默无闻地在小巷子里工作,年已耄耋,还是放不下手工制陶这个很原始的活计。相对于现代技术条件造就的工业流水线,他的陶器作品既无数量,也谈不上很高质量,却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成为收藏品。因为这种陶器的质量不在于做得多么精巧细密,而在于它们散发的粗犷甚至笨拙的味儿。这位老人曾经贫寒,责任全部在于他对陶器制作的偏爱,无暇他顾,晚年却渐渐扬名,并因此得以过上富足而有艺术情调的生活。我曾请教他成功经验,老人根本说不上来,“哎呀,我这辈子呀,也就是围着这个机器转呀转的……”但这句质朴的话语在笔者心中,却颇有震撼力,因为我相信:当你围着一件事转,转呀转,转到黑发变成白发,转到地老天荒,最终,你就会转成一个圆心,世界也要围绕着你转。

        蛋炒饭、“狗不理”、可乐、铅笔、粗陶……这五种上文提到的小事物,大家日常关注过多少?又思考过多少呢?它们无关乎“高大上”,但若做到极致,离“高大上”也就不远。问题依然在于:我们做得如何?

        本报首席评论员 张小石